企业税收筹划:存货计价的税收筹划——不同存货计价方法的税负比较
录入时间:2004-02-24
【中华财税网北京02/24/2004信息】 10.1.2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的税负比
较
1.不同盘存制下的税负比较
正确地进行存货的计价,又取决于存货数量的确定是否准确。企业存货数量需要
通过盘存来确定,常用的存货数量盘存方法主要有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也称为定期盘存制,是指在会计期末才对全部存货数量进行实地盘点
的制度。在实地盘存制下,会计期末先确定期未存货数量,然后分别乘以各项存货的
盘存单价,计算出期末存货的总金额,最后倒算出本期的销货成本。移动平均法不适
用于实地盘存制。实地盘存制的期末存货成本与应税所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实地盘存
制用历史成本计算的公式为:
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本期应税所得=本期销售收入-本期销货成本
这也就是说,期末存货成本越小,本期成本就越大,本期应税所得就越小,本期
应纳税额也越少;反之,期末存货成本越大,本期成本越小,本期应税所得就越大,
本期应纳税额也越多。
永续盘存制也称为账面盘存制,它是指对存货项目设置经常性的库存记录,即分
别品名规格设置存货明细账,逐笔逐日地登记收入发出的存货,并随时记列结存数的
制度。永续盘存制可以完整地反映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情况,随时计算发出存
货成本。
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纳税人不同时期的应纳税
额是有不同影响的。
案例10-1
某企业某年购货与销货资料如下表所示,计算两种盘存制度下不同存货计价方法
的应纳税额。
图表10-1 (金额单位:万元)
购货 销货 余额
摘要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余额 数量 单价 余额
期初存货 30 5 150
第一次购货90 6 540 120
第一次销货 30 8 240 90
第二次销货 50 8 400 40
第二次购货40 7 280 80
第三次销货 40 10 400 40
第四次销货 30 10 300 10
第三次购货 20 8 160 30
期末存货 30
如果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该年应纳企业所得税为多
少?
分析
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应纳税额的影响,将计算结果列示于下表:
图表10-2 (单位:万元)
存货计 实地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
价方法
销货收入=8×(30+50)+10× 销货收入=8×Q(30+50)+10×
先 (30+40)=1340 (30+40)=1340
进 存货成本=7×10+8×20=230
先 销货成本=150+540+280+160 销货成本=5×30+6×(50+40)+7
出 230=900 ×30=900
法 应税所得=1340-900=440 应税所得=1340-900=440
应纳税额=440×33%=145.2 应纳税额=440×33%=145.2
销货收入=8×(30+50)+10× 销货收入=8×(30+50)+10×(40
后 (40+30)=1340 +30)=1340
进 存货成本=5×30=150 销货成本=6×(30+50)+7×40+6
先 销货成本=150+540+280+160- ×10+5×20=920
山 150=980 应税所得=1340-920=420
法 应税所得=1340-980=360 应纳税额=420×33%=138.6
应纳税额=360×33%=118.8
销货收入=8×(30+50)+10× 销货收入=8×(30+50)+10×(40
(40+30)=1340 +30)=1340
加 存货平均单位成本 存货平均单位成本
权 =(150+540+280+160) (150+540+280+160)
平 /30+90+40+20=6.28 /30+90+40+20=6.28
均
法 期末存货成本=6.28×30=188.4
销货成本=150+980-188.4 销货成本=6.28×(30+50+40+30)
=942
=941.6
应税所得=1340-941.6=398.4 应税所得=1340-942=398
应纳税额=398×33%=131.34
应纳税额=398.4×33%=131.47销货收入=8×(30+50)+10×(40
+30)=1340
销货成本:
第一次购货的平均单位成本
=(150+540)/30+90=5.75
移 第一、二次发货的存货成本=5.75×
动 (30+50)=460
平 结存存货成本=5.75×40=230
均 第二次购货的平均单位成本
法 =(230+280)/(40+40)=6.375
第三、四次发货的存货成本
=6.375×(40+30)=446.25
销货成本=460+446.25=906.25
应税所得=1340-906.25=433.75
应纳税额=433.75×33%=143.14
由上表分析得出:
(1)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下所计算出的企业该年的期末
存货、本期销货成本和末期应纳税额是不同的,但这并不能绝对地节减税收,只能相
对地节减税收。
(2)实地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与永续盘存制下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完全
相同的,而不同盘存制下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则是不同的。
(3)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两种盘存制下的后进先出法都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
纳税额;在物价持续下跌时期,两种盘存制下的先进先出法会减少纳税人的本期应纳
税额。
2.物价上涨与下跌时不同计价方法的税负比较
图表10-3 物价上涨与下跌时不同计价方法的税负比较
企业税负
存货计价方法 备注
物价上涨 物价下跌
先进先出法 最大 最小
按移动平均法 次大 次小
实
际加权平均法 次小 次大
成
本后进先出法 最小 最大
核
算个别计价法 不定 不定 取决于存货实际发出顺序
毛利法 不定 不定 取决于企业自定毛利率水平
计划成本法 次小 次大 相当于加权平均法
由于物价上涨与下跌时不同计价方法对企业税负的影响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的财
务会计人员在会计年度初期要分析本企业在该年所需要购买的主要原料市场价格总趋
势。一般情况下,物价表现为增长的趋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此时企
业采用后进先出法为好,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物的价格往往会下降,则采用先
进先出法比较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