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筹划:加入WTO后增值税税收筹划概述——加入WTO后增值税的变化趋势
录入时间:2004-02-05
【中华财税网北京02/05/2004信息】 3.1.3 加入WTO后增值税的变化趋势
在本小节,分析一下增值税今后可能的改革方向、变化趋势,以便读者在企业税
收筹划时能动态把握。这也是本书的宗旨之一。
1.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
1994年税制改革时,当时我国经济过热,所以为了抑制投资膨胀,我国选择了生
产型增值税,即计算增值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中所含的税金,
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在某种程
度上生产型增值税限制了企业购买固定资产,使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迅速发展,促
进了就业。
但是,现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不论从现在看,还是长远分析,都
有必要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
所以生产型增值税有必要向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资本货物中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
额进行抵扣)转变,但是增值税转型涉及到税收收入的暂时性减少,会引起政府财政
困难,同时也会加大资金需求和劳动就业压力等问题。
2.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扩大
加入WTO后,增值税征收范围将扩大。首先应该考虑将与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密
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然后再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扩大到不动产、无形资产和劳务等领域。
3.完善增值税制度
增值税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对出口货物退还或免征在国内征收的增值税和
消费税。按照国际惯例,出口产品可以实行全额的退税。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出口货物
的竞争力,巩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还能增加创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目
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行的是差别退税率,并没有做到全额退税,
所以将来增值税改革会考虑到这一点,来完善增值税制度。
4.调整不符合WTO原则的增值税条款
例如:现在对国内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但从事农产
品交易的纳税人却可以对其采购进的农产品按买价和10%的扣除率计算出进项税额,
从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而同类进口货物要缴纳13%的增值税,这几项明显与国民待
遇原则不相符,所以,加入WTO后的几年里要调整不符合WTO原则的增值税条款。
最后,提一点建议,中国已经加人WTO,税制改革会逐步展开,在进行企业税收
筹划时,不仅要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而且要思考其深层次的影响。
附现有的增值税税目税率表如下,以供税收筹划参考。
图表3-1 增值税税目税率表
税 目 征 收 范 围 税率(%)
包括各类出口货物,但是黄金、援外货物和国
一、出口货物 家禁止出口的货物(目前包括天然牛黄、麝香、铜, 0
铜基合金和白金等)除外
包括粮食、蔬菜、烟叶(不包括复烤烟叶)、茶
叶(包括各种毛茶)、园艺植物、药用植物、油料植
二、农业产品 物、纤维植物、糖料植物、林业产品、其他植物、 13
水产品、畜牧产品、动物皮张、动物毛绒和其他动
物组织
三、粮食复制品 包括切面、饺子皮、馄饨皮、面皮、米粉等 13
包括芝麻油、花生油、豆油、菜籽油、葵花籽
四、食用植物油 油、棉籽油、玉米胚油、茶油、胡麻油和以上述油 13
为原料生产的混合油
五、自来水 13
六、暖气、热气、热 含利用工业余热生产、回收的暖气、热气和热 13
水、冷水 水
七、煤气 包括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和液化煤气 13
八、石油液化气 13
包括气田天然气、油田天然气、煤田天然气和
九、天然气 其他天然气 13
十、沼气 包括天然沼气和人工生产的沼气 13
十一、居民用煤炭制 包括煤球、煤饼、蜂窝煤和引火炭 13
品
十二、图书、报纸、 不包括邮政部门发行的报刊 13
杂志
十三、饲料 包括单一饲料、混合饲料和配合饲料。不包括 13
直接用于动物饲养的粮食和饲料添加剂
包括化学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料、微量
十四、化肥 元素肥和其他化肥 13
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
十五、农药 剂、植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卫生用药和其他农 13
药原药、农药制剂
包括拖拉机、土壤耕整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
械、种植机械、植物保护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场
上作业机械、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业
十六、农业机械 运输机械(不包括农用汽车)、畜牧业机械、渔业机 13
械(不包括机动渔船)、林业机械(不包括森林砍伐
机械和集材机械)、小农具(不包括农机零部件)
十七、农用塑料薄膜 13
十八、金属矿采选产 包括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产品 13
品
十九、非金属矿采选 13
产品
二十、煤炭 包括原煤、洗煤、选煤等 13
二十一、原油 包括天然原油和人造原油 17
二十二、井矿盐 17
二十三、其他货物 包括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的除上述货物以外的 17
其他货物
二十四、加工、修理、 17
修配劳务
(资料来源:刘佐:《中国税制概览》(2001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2~13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