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纳税筹划误区: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
录入时间:2003-09-12
【中华财税网北京09/12/2003信息】 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
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等。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
存货的成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
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
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的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
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
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数量作为权数,
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
本次售货数量加上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
方法。
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的假设与先进先出法相反,它是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
定前提,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计划成本法指企业存货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
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企业所
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纳税人的商品、材料、产成品”等存货
的计价,应当以实际成本为准。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其实际成本价的计算
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
因为企业存货成本的结算涉及到企业利润的大小,因此可以在不同的结算方式中
选择一种既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又能够减少税收的方式。
不同的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的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因为销售成本=期初
存货+本期存货-期末存货,期末存货的大小与销售成本的高低成反比,从而影响企
业当期应纳税利润数额的确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
当期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②期末存货被高估,则当期的利润会被低估。③期初
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④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
利润可能因此相应减少。
例如,某工业企业1998年先后进货两批,数量相同,进价分别为400万元和600万
元。1999年和2000年各销售出一半,售价均为10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在加权
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下,销售成本、所得税和净利润的计算见表15-1。
表15-1 某企业采取不同存货计价方式后经济指标的比较
(单位:万元)
后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
年 份 1999 2000 合计 1999 2000 合计 1999 2000 合计
销售收入 1000 1000 2000 1000 1000 2000 1000 1000 2000
销售成本 600 400 1000 400 600 1000 500 500 1000
税前利润 400 600 1000 600 400 1000 500 500 1000
所得税 132 198 330 198 132 330 165 165 330
净利润 268 402 670 402 268 670 335 335 670
从表15-1可以看出,虽然各项数据的两年合计相等,但不同计价方法对不同年份
的利润产生了影响。2000年企业的所得税额在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下分别为198万元、132万元、165万元,而1999年企业所得税分别为132万元、198万元、
165万元,这说明存货的计价方法与物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
业耗用原材料的成本较高,当期利润相应减少,可以少缴纳所得税。如果原材料价格
下跌,则先进先出法能够减少当期的利润。虽然从两年来看,总的税额没有减少,但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发现对企业来说是值得进行筹划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