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节税——为企业节省资金(20)
录入时间:2002-01-17
【中华财税网北京01/17/2002信息】 第三节 筹资节税筹划方法
筹资方式的选择是纳税筹划中的重要领域,企业筹资的常见方式有发行股票、发
行债券、借款和企业自筹等。不同的筹资方式通过改变企业资本结构,不仅制约着企
业风险、成本的大小,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税收负担以及企业资本收
益实现的水平。
从资金风险和利息负担的角度看,发行股票属于增加权益资金,其优点是风险小,
稳定,无固定利息负担;不利之处是其成本为股息,必须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支付,并
且对股息一般还要征收个人所得税。发行债券和借款都属于扩大借入资金,借入资金
的成本是利息,可以作为财务成本在税前列支,具有资金成本抵税的优点;其缺点是
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可能要破产清算,因而风险较大。在支付利
息和所得税前的收益不低于负债成本总额的前提下,负债比例越高,额度越大,其节
税效果就越显著。另外,在负债比率未超过一定界限时,权益资本收益率及普通每股
收益额随负债比率的上升而增大,充分体现出负债的税收庇护作用。这里引出来一个
节税筹划技巧,即通过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比例,实现纳税筹划。增加贷款所
支付的借款利息,可以列入被投资企业的期间费用而节省所得税支出,同时,在分配
利润时,由于按股权分配,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能享受财务杠杆利益——提高权益
资本的收益水平及普通股的每股盈余。
从筹资选择的途径和效果看,通过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这两种筹
资行为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较多,容易寻求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规模效益的途径。
金融机构贷款次之,但企业仍可利用与金融机构特殊的业务联系实现一定规模的减轻
税负的目的。自我积累方式由于资金的占有和使用融为一体,税收难以分割或抵消,
因而难于进行纳税筹划。
此外,从税负和经营的效益关系看,自我积累资金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而且企业投入生产和经营活动之后,产生的全部税负由企业自负。贷款则不同,它不
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筹足,而且投资产生收益后,出资机构实际上也要承担一部分税
收,即企业归还利息后,企业的利润有所降低,这样,同一税率计算的纳税也相应降
低,所以,企业的实际税负被大大降低了。
联合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筹资途径。企业完全不必追求“大而全”、
“小而全”,可以以一个主体厂为中心,与有一定生产设备基础的若干个企业联合经
营。可采取由主体厂提供原材料物资,成员厂加工零配件,再卖给主体厂,主体厂组
装最终产品,并负责产品对外销售。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成员厂的场地、劳动力、设
备和资源等进行批量生产,保证产量、产值和利税的稳步增长。在联合经营集资时,
资金成本率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当成立一个联营实体时,资金成本率就是联营企业分得利润占联营企业出
资总额之比例,比例越高,联营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资金成本率越高,用公式表示
为:
资金成本率=联营企业获得利润/联营企业出资总额×100%
(2)当仅为一个项目合资生产时,资金成本率就是联营企业获得利润占整个实
现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即:
资金成本率=联营企业获得利润/利润总额×100%
当然,各种筹资方式的选择并无定规,必须就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了资金成本、税
收和收益后,以税后利润最大为目标确定采用哪二种方式。一般而言,自我积累筹资
方法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要重于向金融机构贷款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贷款筹资所承受的
税收负担重于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税收
负担重于企业内部集资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第四节 风险决策节税筹划方法
对于多个不确定的投资方案,必须在综合考虑了税收、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
价值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其中要使用收益期望值法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定较佳方案,
下面举例来具体说明这一方法。
[例2] 某厂有10000万元资金想投资于一项新产品的生产,设想了甲、
乙两个方案,但是许多相关因素的未来状况不能确切地肯定下来,只能预计一个大概
情况。预测这两个方案的收益情况如表6-2所示。并已知资金的年贴现率是6%,甲
方案的风险率是2%,乙方案的风险率是4%。
表6-2 单位:万元
方案 可能出现的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市场情况 概率 税后收益 概率 税后收益 概率 税后收益
较好 0.3 6000 0.2 7000 0.3 4000
甲 一般 0.5 5000 0.6 6000 0.4 3000
较差 0.2 4000 0.2 5000 0.3 2000
较好 0.3 5000 0.2 8000 0.3 8000
乙 一般 0.5 3000 0.6 5000 0.4 7000
较差 0.2 1000 0.2 2000 0.3 3000
(一)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情况
甲方案:(E表示收益期望值)
E1=6000×0.3+5000×0.5+4000×0.2
=5100(万元)
E2=7000×0.2+6000×0.6+5000×0.2
=6000(万元)
E3=4000×0.3+3000×0.4+2000×0.3
=3000(万元)
乙方案:
E1=5000×0.3+3000×0.5+1000×0.2
=3200(万元)
E2=8000×0.2+5000×0.6+2000×0.2
=5000(万元)
E3=8000×0.3+7000×0.4+3000×0.3
=6100(万元)
预测期3年内总的收益期望值分别为:
甲方案:E=5100+6000+3000=14100(万元)
乙方案:E=3200+5000+6100=14300(万元)
从以上两个方案的计算比较3年总收益乙方案好于甲方案。
(二)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甲方案:
E=5100/(1+6%)+6000/(1+6%)2次方+3000/(1
+6%)3次方=12670.20(万元)
乙方案:
E=3200/(1+6%)+5000/(1+6%)2次方+6100/(1
+6%)3次方
=12690.50(万元)
以上计算比较说明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之后,3年总收益乙方案仅略好于甲方
案。
(三)同时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根据资料提供的条件,甲方案风险率2%加贴现率6%,则包含风险的贴现率应
为8%,同理,乙方案包含风险的贴现率应为10%。
甲方案:
E=5100/(1+8%)+6000/(1+8%)2次方+3000/(1
+8%)3次方
=12247.75(万元)
乙方案:
E=3200/(1+10%)+5000/(1+10%)2次方+6100/
(1+10%)3次方
=11624.35(万元)
可见,同时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以后,甲方案明显地优于乙方案,因而,该
厂的10000万元资金应按照甲方案投资于新产品的生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