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节税——为企业节省资金(23)
录入时间:2002-01-17
【中华财税网北京01/17/2002信息】 第七节 价格标准节税筹划方法
[例5] 某燃料机械厂是生产法兰盘的专业生产厂,年生产能力500吨左右。
国内市场价格每吨法兰盘按出口价3700元收购,给企业80%的创汇额度内提成,
并且企业还可按每美元提取0.10元人民币的创汇奖,作为企业职工奖励基金。同
时在出口政策允许范围内向企业退税15%。
(一)要求
某燃料机械厂是否应该接受外贸管理局的条件,谈成这笔生意。
(二)提示
该产品按上期应纳增值税与上期销售收入换算的税率为5.2%,城市维护建设
税率7%,教育费附加2%。分析时可按内销与外销分别计算,然后进行比较并做出
决策。外汇牌价,出口工业品生产的政策是按某一省某一时间计算的,没有统一规定,
分析者可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分析。
(三)分析
1.应先按内销价格计算法兰盘的保本点销售量和年产500吨的盈利额。
单位产品增值税额=6100×5.2%=317.2(元)
单位产品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317.20×7%=22.20(元)
单位产品应缴教育费附加=317.20×2%=6.35(元)
法兰盘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475000元,单位变动成本3176.6
4元)=475000/(6100-317.20-22.20-6.35-31
76.64
=475000/2577.61=184.28(吨)
年产500吨全部内销可获利润=500×(6100 317.2-28.55
-3176.64)-475000=813805(元)
2.再按外销价和相应的出口政策做如下分析计算。
(1)如按3700元售价卖给外贸部门,则企业将可获利的数额为-3181
78元。
销售收入=37000×500=185000(元)
应纳增值税=185000×5.2%=96200(元)
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96200×7%=6734(元)
应缴纳教育费附加=96200×2%=1924(元)
产品变动成本总额=500×3176.64=1588320(元)
产品销售利润=1850000-96200-6734-1924-1588
320-475000=-318178(元)
(2)可为国家创外汇,其计算如下:
创汇额=(3700×500)/3.72=497312(美元)
(3)可提取创汇奖和创汇额度分成,其计算如下:
提取创汇奖=497312×0.10=49731(元)
此项奖金用于职工奖励基金;
创汇额分成(企业)=497312×(6.30-3.72)×80%
=1026452(元)
(4)按销售收入的15%退税,企业可得净利润。
净利润=3700×500×15%=277500(元)
(5)500吨法兰盘全部外销可获净利润。
净利润=-318178+49731+1026452+277500
=1035505(元)
某燃料机械厂在分别考虑了内销与外销所获净利润后,认为产品外销企业所获净
利润大于产品内销所获净利润221700元(即1035505-813805),
企业职工又可多得将近49731元,国家可得外汇497312美元。这笔生意做
好了对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都有益处,所以,应决定接受这笔生意。
第八节 材料计算节税筹划方法
[例6] 某一生产企业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须有可供1年生产的库存材料。
企业每年进货6次,1992年6次进货的数量和价格见表6-9。
表6-9
项目
次数 进货数量(件) 单价(元) 总价(元)
第1次 12000 13 156000
第2次 12000 17 204000
第3次 5000 20 100000
第4次 18000 19 342000
第5次 10000 18 180000
第6次 12000 20 240000
同年底该企业100000件产品售出,市场价格为37元/件,除材料费外,
其他开支10元/件,企业适用税率如表6-10所示。
表6-10 该企业适用税率表
利润收入(万元) 使用税率(%)
5以下
5~10 15
10~20 25
20~50 40
50以上 55
(1)先进先出法,材料费用计入成本额为:
13×10000=130000(元)
加上其他成本10元/件,共计成本:
130000+10000×10=230000(元)
销售10000件收入:37×10000=370000(元)
扣除成本后利润:370000-230000=140000(元)
应纳税额:
(140000-100000)×25%+(100000-50000)×
15%+50000×5%=20000(元)
税负为:(20000/140000)×100%=14.28%
(2)后进先出法,材料计入成本额为:
10000×20=20(万元)
加上其他费用10元/件,共计成本为:20+10=30(万元)
销售10000件收入:370000元
扣除成本后利润额为:370000-300000=70000(元)
应纳税额:(70000-50000)×15%+50000×5%=550
0(元)
税负为:(5500/70000)×100%=7.85%
(3)折中计算法,单位材料购入价为:
[(12000×13)+(12000×17)+(5000×20)+(1
8000×19)+(10000×18)+(12000×20)]/(1200
0+12000+5000+18000+10000+12000)=17.71
(元)
材料费用计入成本额为:
17.71×10000=177100(元)
加上其他成本10元/件,共计成本:
177100+10000×10=277100(元)
销售10000件收入:37×10000=370000(元)
扣除成本后利润:370000-277100=92900(元)
应纳税额:
(92900-50000)×15%+50000×5%=8935(元)
税负为:(8935/92900)×100%=9.6%
显然,先进先出法计算材料成本使企业承担税负最重,折中平均法次之,后进先
出法最轻、最少。
第九节 费用分摊节税筹划方法
费用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其经济用途可以划分为生产
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经营成本,工业企业里也称为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是企
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则是企业围绕一定的经营期间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产
品销售费用三部分。利用费用分摊方法来进行节税筹划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
实现费用支付最小化;二是如何实现费用摊入成本的最大化。
一、费用支付最小
企业通常有多项费用开支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如劳务
费用标准、损耗标准、各种补贴标准、管理费用定额等等。如何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活动的过程中选择最小的费用支付额,即实现生产经营效益与费用支付的最佳组合,
是运用费用分摊法的基础。
拿劳务费用开支来说,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都有一个劳务使用的最佳状态点,
在此点上劳动力和各种人员的配备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劳务费最省。例如:
某一企业劳动人员组合状况是1个管理人员配备3个技术人员,并由50个劳动者一
道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各种人员之比为1:3:50,每个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劳
动者的工资比为1:1.2:0.6,即管理人员的工资为1000元,技术人员为
1200元,劳动者则为600元时是最佳组合,并且劳务费用开支最省。如果劳务
人员不是这样组合,而是10个管理人员,1个技术人员,100个劳动工人,那么
这时的劳务费用就绝对增大了,而且不符合管理原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采用再高
明的费用分摊法也难以达到有效合法降低税负的目的。经营管理费也是同样道理。
二、费用分摊方法
在了解如何确定费用开支最低标准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费用分摊方法。费用
分摊法常常有三种:(1)实际摊销法,即根据实际费用进行摊销,多则多摊,少则
少摊,没有就不摊。(2)平均摊销法,即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费用平均摊在每个产
品的成本中。(3)不规则摊销法,即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进行费用分摊,可能将一笔
费用平均摊在每一个产品成本中,也可能在一批产品中,一分钱也不摊。
由于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法事实上对利润和纳税有影响,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就
必然面临选择问题。详细的分析论证及大量的实践表明,平均费用分摊法是最大限度
抵消利润,减少纳税的最佳选择。只要生产经营不是短期经营,而是打算长期从事某
一经营活动,那么将一段时间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最大限度平均,就可以将这段时期
获得的利润进行最大限度的平均,这样就不会出现某个阶段利润额及纳税过高的现象,
部分税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
但是,纳税人对此方法绝不可机械照搬。比如,税法规定某些生产性外商投资企
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可以从获利年度起,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这样,
有些企业就可以在开业之初,采取多摊成本费用的办法,推迟获利年度。在获利年度
开始后,享受两年免税,企业此时又可以采用少摊成本费用的办法,将应摊入费用往
后摊,其他各项费用尽可能往后挤,使免税期利润异常地大,从而充分享受利润免税
优惠。当然,这个例子应该定性为避税性质,而不是合法节税,在此只是想告诉纳税
人,必须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达到对自身的最有利。同时,企业对费用
摊销方法的选择必须在符合税法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用,否则,税务机
关对企业的利润予以合法调整,按调整后利润计算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将
得不偿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