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个人纳税筹划:什么是税收——税收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录入时间:2001-10-08
【中华财税网北京10/08/2001信息】 亚当·斯密及其同时代人一直提倡自由竞
争主义,主张政府不能干预自由经济。斯密甚至认为,处于自由经济中的政府只能干
几件事:第一类是国防;其二是司法;其三是公共工程;其四是教育。余下的事可交
由在参与市场运行的经济主体去干。政府的功能是“守夜人”。假如政府涉及其他的
事,就有可能阻挠市场的正常运转,不利于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其后的萨伊及马竭尔
创立了古典经济理论,支持了他们前辈的主张。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产量取决于就业
量。由于名义工资能够灵活变动,实际工资总是处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均衡的数量上,
也就是说,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并不影响劳动力供求均衡时数量,从而产量总是达
到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因为供给等于需求时,就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就业率总是处于
充分就业率。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利率的灵活变动,投资和储蓄总是能达到均衡势态。
总而言之,由于价格、利率、工资的灵活变动,古典经济学家断言,产品市场、劳动
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总是处于出清状态,从而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的任何干预都可能归于无效。以货币政策为例,假如政府看到总需求不足,于是
实施货币政策,但由于价格上涨,人们还是不愿意增加消费,从而货币政策归于无效。
然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范围内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自由
竞争主义者的信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浩劫中,人们看到了这种现象:价格、利
率、工资很低,但三方市场并没有处于出清状态,相反,供大于求的现象比比皆是,
资源闲置、浪费极其严重。人们开始怀疑古典经济理论、开始怀疑市场的作用了。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凯思斯提
出了革命性的理论,即“看不见的手”不能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它需要政府的引导。
凯恩斯利用了一系列假设,设计出自己的供给和需求总曲线,并对现实生活中的萧条
和高涨作了解释。他提出要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市场也就
是“看不见的手”之所以不能实现经济的良好运转,是因为市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垄断。有竞争必然会产生垄断。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从而会出现一家或几
家在击败、兼并、收购其余竞争对手之后独占市场。垄断是以损失效率为代价。垄断
者可能会减少产量,提高价格,获得额外利润。垄断的存在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
扭曲。由于垄断超额利润,从而会引发“寻租”行为,更导致不公平竞争。垄断者获
得的超额利润是以消费者福利损失为代价的。而且,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消费者
损失要大于垄断者获得的利润,再加上垄断者把获得的利润用于寻租而不是创造财富,
整个社会的福利减少了。
2.公共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从公共品中受益,如我们呼吸新鲜、
清洁的空气,使用公用图书馆、道路、以及公园等,但我们并没有为此直接付费。这
样,在市场中,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市场遵循的是等价交换规律,是一种自愿性交易。
由于存在非强制性,人们一般是不会自愿为自己的受益付费。再加上公共品的非排他
性和非竞争性,就使得问题严重起来。简单地说,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的享
受并不排斥他人,而且不管其他人有没有为此付出代价。由于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从
中受益,于是许多人就会“搭便车”,不付费而受益。假如公共品由私人在市场上提
供,我们可以预测到,是没有人愿意干,因为他并不能从提供公共品中获取好处。公
共品就会短缺,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
3.外在性。所谓外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效应,
既有好的效应,也有坏的效应。公共品就是好的效应一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与公
共品并存的还有许多具有坏效应的例子。例如,污染。外在性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效
益与私人效益、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例如,假设你的同事开始吸烟,污
染了空气并使你的境况变坏。这样,你的同事就在耗费一种稀缺的资源--清洁的空气,
但并不存在一个清洁空气市场,迫使他为此付出代价。实际上,他为清洁空气所付价
格为零,所以“过量使用”清洁空气,使资源配置被扭曲了。
4.信息不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有充分、完整的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信息
作决策。但实际上,信息是很不完全的、不对称的。拥有信息的一方常常会欺骗不拥
有信息的一方,这使得资源配置并不能达到完全竞争市场时的状态。信息不完全有两
个特例,其一是保险,其二是委托代理。在保险市场中,比方如寿命保险由于托保人
不知道受保人的具体情况。于是,他会根据平均寿命来确定保险费,这就会使得那些
高于平均寿命的人不来保险,而那些多病、瘦弱的人却来参加保险。因为对他们来说,
保险费无疑是比较低。最后,托保人发现他在赔钱,因为他所保险的对象都是那些多
病、身体不好的人,而身体健康的人却不来保险。但他不知道谁身体好,谁身体坏,
因为受保人会隐瞒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委托代理中,代理人拥有所代理事项的全部信
息,但他可能并不告诉委托人,以为自己谋求利益。
5.收入分配。市场具有效率,同样,市场具有公平。因为市场根据每个人的贡
献分配成果。但由于各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天赋不同、机会不同,从而会导致收
入差距。市场并不会自动弥补差距,反而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从这一点讲,市场
又具有不公平的性质。
6.经济稳定。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使经济在稳定的轨道上运行。经济的过分
扩张和收缩应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决策是一种分散的决
策,生产得不到有计划的组织。这样,当经济主体看到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都大量
生产该种产品,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生产到什么时候为止。而价格具有时滞性,一直
到供极大于求时,才能由价格反映出来。但此时,悔之已晚,资源大量浪费,工人、
机器大量闲置。
以上列举了大量的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每一种现象的存在都说明,如果没有政
府加以干预,市场经济是无法解决它自身存在的矛盾。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
济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支出、公债等,其中税收无疑是重要的一种手段。税收政策作
为财政政策的一个有力工具,主要是用来实现经济稳定目标、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和收
入公平分配目标。政府可采取相机抉择政策和利用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达到上述目标。
相机抉择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处于的状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当总供给大于
总需求时,失业增加,机器设备大量闲置,工厂倒闭,这时,政府可相应降低税率,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使得供求平衡。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经济处于
通货膨胀的运行状态,政府可相应提高税率,开设新税种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抑制
通胀,达到供求均衡。
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是指税收内部具有使经济稳定的机制,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
措施,其中所得税的作用最为重大。
所得税能发挥自动稳定作用,在于税率结构的累进性。当经济处于过热的时候,
居民收入增加,随之出现“档次爬升”现象,应税税率跃升到高一级税率,税收收入
的增加大于收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对减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
胀。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之中时,居民收入减少,随之出现“档次跌落”现象,居民
收入降低到低一级税率上,税收收入减少要大于收入的减少,从而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相对减缓,缓和了供需矛盾。
政府可利用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结构和财产税缩小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实现
社会公平的目标。
政府通过税种、税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安排,是可以引导资源配置,达到
优化配置资源的目标。例如,美国1954年公司所得税法实施的加速折旧制度使企
业投资的资本使用成本下降了9%,由此导致的企业设备投资增长额占1954年到
1970年机器设备净投资的17.5%。又据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假如美国
的公司所得税法取消加速折旧和投资税收抵免,1977年美国企业的投资额将比实
际投资水平下降40%左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