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与筹划:筹资与经营的税收筹划——产销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下)
录入时间:2003-05-21
【中华财税网北京05/21/2003信息】 二、产销结构合理确定的税收筹划
产销规模理论并非能完全变为现实。这是因为理论产销规模的测算抽象掉了许多
具体的条件,而现实经济活动是复杂多样的。由于市场、价格、原料等种种原因,企
业或者生产规模达不到,或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完全销售出去,这都会给企业带来
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确定适
当的产销结构。我们可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长春某汽车钢圈厂生产轿车钢圈,出售给某汽车制造厂配套使用。经预测:销路
好时,从2002年开始以后10年中,每年可销8万只钢圈,估计概率是0.4;销路差时,
则每年只能销4万只钢圈,概率是0.6。该汽车制造厂希望钢圈厂供给配套用钢圈。洽
谈价格为:
(1)如果保证供应,则汽车制造厂在10年内不再购置其他厂的钢圈,每只钢圈价格
150元。
(2)如果钢圈厂每年只能供应4万只钢圈,则售价降低3%。
(3)如果每年固定供应8万只钢圈,则价格降低5%,超过4万只,不足8万只,也按
此价收购。
钢圈厂根据上述洽谈,分析了本厂的情况:
(1)如果要达到年产4万只,需将成型车间改建,投资50万元。由企业自有资金解
决,2000年年初改建,年底可完工。
(2)如果达到年产8万只,需扩建成型车间,投资800万元,除了自有50万元外,其
余资金由贷款解决,年利率6%,于2000年初开工,年底完工。
(3)钢圈厂现有生产轿车钢圈的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折旧率20%,每年分摊管理
费为10万元,车间改建后每只钢圈的变动成本为75元,扩建后可下降8%。
(4)经市场预测2002年后的10年内,其他汽车制造厂也需要这种钢圈,预计每年需
求量大的话可达3.2万只,概率是0.6,需求量少的话也要1.2万只,概率是0.4,
每只售价150元,另外,需缴5%的增值税和33%的所得税。
要求:提供决策方案。
提示:须以定量分析基础进行定性分析。
分析:该厂财务部门根据掌握的资料,对市场销售、购买者要求,以及本厂的具
体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三个可行性方案供厂长选择。
方案一:用自有资金投资50万元改建车间,生产4万只钢圈,全部卖给汽车制造厂,
则
产品单价=150×(1-3%)=145.5(元)
年销售额=145.5×4=582(万元)
年固定费用=(年固定资产+新增投资)×折旧率+应摊管理费
=(1000+50)×20%+10=220(万元)
年变动成本总额=75×4=300(万元)
年总费用=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总额
=220+300=520(万元)
年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总成本-增值税
=582-520-582×5%=32.9(万元)
年应纳税金=年销售利润×33%
=32.9×33%=10.857(万元)
年税后利润=年销售利润-年应纳税金
=32.9-10.857=22.043(万元)
投资回收期=投资额/年税后利润
=50/22.043=2.27(年)
方案二:贷款750万元,自有资金50万元,总投资800万元扩建车间,生产8万只钢
圈,全部卖给该汽车制造厂,则
产品单价=150×(1-5%)=142.5(元)
年销售额=142.5×8=1140(万元)
年固定费用=(1000+800)×20%+10=370(万元)
年变动成本总额=75×(1-8%)×8=552(万元)
年总费用=370+552=922(万元)
年销售利润=1140-922-1140×5%=161(万元)
年应纳税金=161×33%=53.13(万元)
年税后利润=161-53.13=107.87(万元)
投资回收期=800/107.87=7.42(年)
方案三:扩建成型车间,达到8万只钢圈的生产能力,一部分产品供应汽车制造厂,
一部分钢圈卖给其他厂,则
每年供应汽车制造厂钢圈数量=4×0.6+8×0.4
=5.6(万只)
销售额=150×(1-5%)×5.6=798(万元)
每年供应给其他厂数量=3.2×0.6+1.2×0.4=2.4(万只)
销售额=150×2.4=360(万元)
年总销售量=5.6+2.4=8(万只)
年总销售额=798+360=1158(万元)
年销售利润=1158-922-1158×5%=178.1(万元)
年应纳税金=178.1×33%=58.773(万元)
年税后利润=178.1-58.773=119.327(万元)
投资回收期=800/119.327=6.7(年)
下面,我们比较上述三种方案中哪个最佳。各指标如表5-4所示:
表5-4
比较项目 单位 第一方案 第二方案 第三方案
10年总额 10年总额 10年总额
产量 万只 40 80 80
投资 万元 50 800 800
其中:贷款 万元 - 750 750
销售额 万元 5820 11400 11580
总费用 万元 5200 9220 9220
销售税金 万元 291 570 579
销售利润 万元 329 1610 1781
所得税 万元 108.57 531.3 587.73
税后利润 万元 220.43 1078.7 1193.27
投资回收期 年 2.27 7.42 6.7
从表5-4中可以发现,第二种方案的税后利润是第一种的4.89倍,投资回收期是
第一种的3.27倍,而第三种的相应值为5.41倍和2.95倍。所以应选择第三方案。
三、新上生产项目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某厂有5000万元资金想投资于一项新产品的生产,设想了两个方案,但是许多相
关因素的未来状况不能确切地肯定下来,只能预计一个大概情况。据测这两个方案的
收益情况如表5-5所示:
表5-5 单位:万元
方 可能出现的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案 市场情况 概率 税后收益 概率 税后收益 概率 税后收益
甲 较好 0.3 3000 0.2 3500 0.3 2000
方 一般 0.5 2500 0.6 3000 0.4 1500
案 较差 0.2 2000 0.2 2500 0.3 1000
乙 较好 0.3 2500 0.2 4000 0.3 4000
方 一般 0.5 1500 0.6 2500 0.4 3500
案 较差 0.2 500 0.2 1000 0.3 1500
并已知资金的年贴现率是6%,甲方案的风险率为2%,乙方案的风险率为是4%。
要求:用收益期望值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并确定较佳方案。
提示:可以从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税后
效益分析比较。
(1)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甲方案:(注:E表示收益期望值)
E1=3000×0.3+2500×0.5+2000×0.2=2550(万元)
E2=3500×0.2+3000×0.6+2500×0.2=3000(万元)
E3=2000×0.3+1500×0.4+1000×0.3=1500(万元)
乙方案:
E1=2500×0.3+1500×0.5+500×0.2=1600(万元)
E2=4000×0.2+2500×0.6+1000×0.2=2500(万元)
E3=4000×0.3+3500×0.4+1500×0.3=3050(万元)
预测期3年内总收益的期望值分别为:
甲方案E=2550+3000+1500=7050(万元)
乙方案E=1600+2500+3050=7150(万元)
两者比较,乙优于甲。
(2)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甲方案:
E=2550/(1+6%)+3000/(1+6%)2+1500/(1+6%)3=6335.1(万元)
乙方案:
E=1600/(1+6%)+2500/(1+6%)2+3050/(1+6%)3=6295.25(万元)
以上计算比较说明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后,3年总收益甲优于乙。
(3)同时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
根据资料提供的条件,甲方案风险率为2%,贴现率6%,则包含风险的贴现率为8
%;同理,乙方案包含风险的贴现率为10%。
甲方案:
E=2550/(1+8%)+3000/(1+8%)2+1500/(1+8%)3
=6123.875(万元)
乙方案:
E=1600/(1+10%)+2500/(1+10%)2+3050/(1+10%)3
=5812.175(万元)
可见,同时考虑两个因素后,甲方案更优于乙方案。因而该厂的5000万元资金应
该按甲方案投资于新产品的生产。
四、企业是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税收筹划
对于一些小规模企业来说,有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企业不一定有利。例如:
一个街道办企业,2000年盈利为29500元,当年应缴企业所得税为29500×18%=5310
元。2001年准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年盈利增加到30500元,盈利比上年增加1000元。
按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年应税所得在3万~10万元之间,适用27%的税率,则应纳企业
所得税8235元,税后留利为22265元,比2000年税后利润24190元低1925元。在这种情
况下,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而减少企业税后利润,因而,做出不扩大生产经营规
模的决策对企业更为有利。
那么,企业在哪种情况下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以增加税后利润呢?我们分两种情况
分别讨论。先假设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前的年留利为x万元,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后的
年留利为y万元。且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后必然带来年留利水平的提高,即y始终大于x。
(1)x<3。
①当x<3,y<3时,扩产前后的税后利润分别为x(1-18%)、y(1-18%)。因为y
>x,所以y(1-18%)>x(1-18%)。企业扩产是有利可图的。
②当x<3,3<)y<10时,扩产前后的税后利润分别为x(1-18%)、y(1-27%),
则有如下几种可能:
x(1-18%)=y(1-27%),此时,y=1.12x。表示扩产后年留利增长率为12%时,
扩产前后税后留利相等。由于扩产前后税后利润都一样,故扩不扩产对企业都没有
影响。
x(1-18%)>y(1-27%),此时,y<1.12x。表示扩产后增长率小于12%时,故
扩产后税后留利小于扩产前留利,扩产对企业不利。
(2)3<x<10。
①当3<x<10,y<10时,扩产前后的税后利润分别为工(1-27%)、y(1-27%)。
因为y>x,所以y(1-27%)>x(1-27%)。企业扩产有利可图。
②当3<x<10,y>10时,扩产前后的税后利润分别为x(1-27%)、y(1-33%),
则有如下几种可能:
x(1-27%)=y(1-33%),此时,y=1.09x。表示扩产后年留利增长率为9%时
,扩产前后税后留利相等。由于扩产前后税后留利相等,故扩不扩产对企业都没有影
响。
x(1-27%)>y(1-33%),此时,y<1.09x。表示扩产后年留利增长率小于9%
时,扩产后税后利润小于扩产前,故扩产对企业不利。
x(1-27%)<y(1-33%),此时,y>1.09x。表示扩产后年留利增长率大于9%
时,扩产后税后利润大于扩产前,故扩产对企业有利。
综上所述,并不是企业所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决策都是可行的,而应区分不同情
况,恰如其分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