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卫生法规库 > 正文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5]74号颁布时间:2005-04-07

     2005年4月7日 卫办疾控发[2005]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掌握我国血吸虫病、疟疾疫情动态,了解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和处 理疫情,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血吸 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现予印发。   请各地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做好各项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 如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疾病控制司。  附件1: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有计划、 连续、系统地开展血吸虫病监测,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措施和评价防治 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预案》、《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 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特制订《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一、背景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上海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据建国初 期统计,全国有血吸虫病病人1160万,病牛120万头,钉螺面积为143亿平 方米,受威胁人口在1亿以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 了巨大成绩。截止2004年,已有广东、上海、广西、福建和浙江5省、自治区、 直辖市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在全国434个历史流行县(市、区)中,已 有262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63个县(市、区)达到血吸 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09个县(市、区)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分布在湖区的湖 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和山区的四川、云南两省。目前,全国有血吸虫病 病人84.3万(其中晚期血吸虫病2.8万人),钉螺面积38.5亿平方米。我 国血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目前,全国血吸虫病 病人居高不下,钉螺扩散明显,已达标地区疫情回升,疫情有向城市蔓延之势。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血吸虫病传播环 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及时了解和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和疫情变化,是有效预防和 控制血吸虫病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解疫情变化,我国自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来即 开展血吸虫病疫情报告工作,1990年开始在流行区相继设立了20多个疫情监测 点。由于血吸虫病疫区类型复杂,感染分布不平衡,流行因素出现变化,现有的疫情 监测点难以达到目的。因此,调整和加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血 吸虫病监测网络势在必行。   二、监测目的   1.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预测流行趋势。   2.为制订防治对策及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 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感染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 (详见《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77-1995))。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防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执行职 务的医务人员,发现血吸虫病病例,应区分急性或慢性,并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 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防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 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急性血吸虫病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防机构)负责对所报告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在1周内 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血吸虫病信息专报系统网络 上报。不具备血吸虫病信息专报系统条件的,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上报上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血防机构),同时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二)突发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县、乡、村和城市社区疫情监测体系,密切注视疫情态势、社会经济状 况、人文和自然环境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当地钉螺面积大幅度增加,或感染螺密度明 显升高,或发现首例急感病人,或有突发社会、自然因素出现,应高度警戒,加强调 查研究,并将调查结果上报,作出疫情预警报告。   1.突发疫情标准   (1)在血吸虫病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0例以上(含10例);或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以 上(含5例)。   (2)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 例5例以上(含5例);或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以上 (含3例)。   (3)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或有感染性钉螺 分布。   (4)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发现有钉螺分布或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 病人。   2.突发疫情的报告   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或发现有可能发 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 告,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地方卫生行政 部门接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信息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突发疫情的调查   (1)个案调查:对所有急性血吸虫病例逐一进行个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人 一般情况、感染情况、发病表现、检查及治疗情况等,核实诊断。并对在患者感染时 间前后各2周内在同一感染地点接触过疫水的人员进行追踪调查。   (2)疫点调查:根据个案调查提供的线索确定疫点及其范围,进行钉螺和感染 性钉螺调查,有条件的可进行水体感染性测定。对疫点所涉及的居民区进行人畜接触 疫水情况调查,并开展人畜查治病工作。    (3)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调查:包括水位、降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 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较大改变等。   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调查由县级血防主管部门组织,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 防站)具体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防站)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在24小时 内到达现场开展调查。   (三)监测点监测   1.确定原则   (1)监测点能够代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类型;   (2)监测点能够代表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状况;   (3)负责监测点的工作单位具有一定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基础,能够承担并完 成监测任务;   2.监测点分布   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全国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立80个监测点, 分布如下:   湖南16个点:包括洲垸、垸内、汊滩、洲岛等主要类型;   湖北16个点:包括垸内、洲垸、汊滩等主要类型;   江西12个点:包括汊滩、洲垸、丘陵等主要类型;   安徽12个点:包括汊滩、洲岛、丘陵等主要类型;   江苏8个点:包括汊滩、洲岛、水网等主要类型;   四川9个点:包括平坝、丘陵、高山等主要类型;   云南4个点:包括平坝、高山等主要类型;   浙江1个点:丘陵型;   上海1个点:水网型;   重庆1个点:丘陵型。   3.监测点的确定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与所在省血防主管部门(血防办、 血地办、地病办)、血防专业机构,根据主要流行类型和感染情况,按分层的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流行村作为监测点。   一个县设立监测点不超过2个,原则上5年内不变动。   4.监测内容与方法   (1)人群病情监测   ①对监测点6岁以上的全部常住居民采用血清方法(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 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 查、病原学检查受检率均应达到90%以上。监测点查病时须对该村的全体居民逐一 登记。人群查病应在10-11月份进行。   ②有外来人群的监测点,随机检查30人,不足30人者全部调查,方法同上。   ③对当年发生的急性血吸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   ④第一年在监测点进行晚期血吸虫病普查,对新发现的和现存的晚期血吸虫病病 人进行个案调查;从第二年始,对疑似晚期血吸虫病等重点对象进行检查,对新发现 的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   (2)家畜病情监测    以在有螺地带敞放的大家畜为监测对象,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查牛、羊、猪、马等 家畜各60头(不足者全部检查),采用粪便孵化法进行检查,一粪一检。查病应在 10-11月份进行。   (3)螺情监测    调查范围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含易感环境和其他有螺环境)、可疑环境,采用系 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每年春季进行1次查螺。   易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查螺(江湖洲滩环境框线距20m,其他环境框线 距10m)。捡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其他有螺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方法(根据植被、低洼地等环境特点及钉螺栖息习 性,设框调查)查螺,捡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可疑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方法查螺,若捡获活钉螺,再以系统抽样进行调查,捡 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查螺以村为单位进行,建立有螺环境登记卡,查螺时每框均要编号,框内钉螺全 部捕捉,并以框为单位装入钉螺袋,钉螺袋外标注调查钉螺地点、框号、环境类型和 调查日期。经死活鉴别、感染性检查后,登记和计算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感染率等。 用GPS测量每一自然环境的经纬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年度钉螺分布示意图。   6.相关因素调查   (1)自然与社会因素:包括水位、雨量、气温、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居民生 产生活方式等;   (2)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包括查螺、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查病、治病(化疗)、 健康教育、个人防护、改水改厕等。   五、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承担监测任务的县级专业机构负责监测点所有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并确定专人负 责。原始数据应2次分别独立输入计算机,并按要求建立数据库。监测点数据库和分 析报告应于次年1月底前上报省级血防专业机构,省级血防专业机构应在次年2月底 前将数据库和监测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由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汇总全国数据,并撰写年度疫情监测报告,上报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向各省反馈年度监测结果。   六、质量控制   (一)培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对省级参与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 工作的师资、承担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任务的县级专业机构的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各省负责对市、县参加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工作的人员、本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的 业务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承担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任务的县(市、区)负责对具体从 事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二)质量控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组织对各省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抽查和 考核,各省负责对本辖区监测工作的重点环节进行督导并进行考核,县级专业机构派 员直接参加现场工作。   督导与考核的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工作计划、人员安排、经费安排、操作规程、 现场实施、信息资料等情况。   省级血防专业机构应加强螺情监测的督导,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参与现场查螺。 各监测点应保留人群查病时所有的粪检Kato-Katz片,以备复查考核。省级 血防专业机构负责组织对监测点粪检情况进行复查,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样调查10% 的粪检涂片,粪便涂片少于30,则需要全部复查核实,抽样复查符合率低于90% 判为不合格,需重新进行粪便检查。结合监测点疫情情况,对血清免疫学阳性者进行 抽样复查考核。   七、组织领导与职责   卫生部负责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测方案的制订。省和市、县血 防主管部门领导本辖区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并安排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 顺利开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组织实施,并为国家级监测点提 供一定监测补助经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 导、培训、质量控制和资料汇总分析。各省血防专业机构负责辖区血吸虫病监测的技 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资料汇总和上报。   监测点所在县的县级专业机构(疾控机构或血防站)负责实施。县级专业机构要 将监测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常规性的业务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安排技术骨干,并 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确保工作质量。   各省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血吸虫病监测实施方案。 浙江省、上海和重庆市监测点的以县为单位,监测工作以螺情监测和输入性病例监测 为主,监测内容和方法另行制定。   本方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下发的《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方案》(卫疾控地寄发[2000]14号)同时废止,《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监 测巩固方案》(卫疾控地寄发 2000]60号)继续执行。   附件:全国血吸虫病监测调查表 表1: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略) 表2: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急性血吸虫病个案调查表(略) 表3: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晚期血吸虫病个案调查表(略) 表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个案及血吸虫病检查、治疗情况登记表(略) 表5: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血吸虫病检查、治疗情况登记表(略) 表6: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有螺环境处理情况登记表 (略) 附件2:全国疟疾监测方案(试行)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及时了解我 国疟疾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为制订疟疾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 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疟疾暴发疫情应急处理预 案》,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   目前,世界上仍有10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约22亿人受疟疾的威胁,每 年有300~500万疟疾临床病例,病死人数为110~270万。疟疾也是严重 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寄生虫病。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积 极防治,我国在控制疟疾流行、减少危害程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 各类疟疾疫区的流行因素尚未根本改变,流动人口剧增导致传染源扩散与积累,气候 变暖、生态环境变化造成媒介按蚊密度增加,恶性疟原虫和媒介按蚊对防治药物抗性 的产生和扩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进程,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呈 上升趋势。据2003年专项调查统计,全国疟疾的实际发病人数达74万,18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07个县(市、区)数亿人口受疟疾威胁。   针对我国目前疟疾监测工作薄弱的现状和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有计划、连续、 系统地开展疟疾病情、媒介和抗药性监测,是加强我国疟疾的预防控制的重要技术保 障,是有效开展预防和控制疟疾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监测目的   (一)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   (二)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依据   根据疟疾疫区住宿史,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周期性发作、贫血及脾肿大 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二)诊断标准   1.发热病人:发热在37.50C以上的“三热病人”(即:临床诊断为疟疾、 疑似疟疾、不明发热原因者)。   2.疟疾病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具体诊断标准参见《疟 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9-1995”》。   四、监测内容   (一)全国常规监测   1.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疑 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 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市、 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 报。   2.个案调查   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的疟疾疫情,疟疾防治专业人员在10天内对每个 疟疾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个案调 查表,并及时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二)暴发疫情监测   1.暴发疫情标准   (1)发病率较高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以乡 (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200例以上(含20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   (2)发病不稳定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10万-10/10万): 以乡(镇)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50例以上(含5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   (3)发病率较低地区(以县为单位报告发病率在1/10万以下):以乡(镇) 为单位在一个月内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当地新感染病例。   2.暴发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疾病控制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疟疾暴发疫情或发现有可能发生疟疾暴 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通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疟疾 暴发疫情信息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尽快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暴发疫情调查   (1)疫情调查:采用核查乡村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 表、抗疟药处方,并通过疫区居民现场走访调查、疟疾病人个案调查、居民或小学生 带虫调查等方法确定暴发流行的范围、强度和疟原虫种类;   (2)蚊媒调查:进行媒介调查以确定主要传播媒介;   (3)发热病人血检:在出现疟疾暴发流行的地区,所在县(市、区)、乡(镇) 医院均应对所有发热病人进行血检,直至暴发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为止。   (三)监测点的监测   1.监测点选择与分布   国家级监测点根据疟疾流行程度与特征分3类地区布点:    发病率较高地区:海南、云南、安徽、湖北、河南、江苏6省,每省分别选择5 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乡,计30个监测点。监测县(市、区) 的选择原则为:各省从近5年平均发病率在前10位的县或疫情明显回升的县(市、 区)中选取。   发病不稳定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8省、自 治区、直辖市,每省分别选择3个县(市、区),每县(市、区)选择1个乡,计 24个监测点;监测县(市、区)的选择原则为:各省从近3年内有暴发或报告病例 有回升的县(市、区)中选取。   发病率较低地区:上海、浙江、山东、辽宁4省(直辖市),每省分别选择2个 县(市、区),每县选择1个乡,计8个监测点。监测县(市、区)的选择原则为: 各省从有当地感染病例或流动人口输入病例较多的县(市、区)中选取。   2.监测内容及方法   (1)病情监测   ①发热病人血检   各监测点均应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包括外来发热病人)。血检范围:   发病较高地区:以乡为单位,年血检率不低于5%。   发病不稳定地区:以乡为单位,年血检率不低于2%;   发病较低地区:以乡为单位,年血检率不低于1%;   血检时间:各监测点全年均应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在有传播休止期地区,以 5~10月传播季节为血检重点时期。   血检方法:详见《疟疾防治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2版,下同)。   ②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检测(IFA)   采样范围:每年流行季节后期(10~11月份),采用IFA检测方法,在各 监测点对300名小学生进行一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采样、保存和检测方法: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技术规程采集滤纸血,待滤纸血晾 干后,按编号装入塑料袋,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IFA检测。采样、保存和 检测方法见《疟疾防治手册》。   ③个案调查    根据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或其他途径收集的疟疾疫情,对监测点的每个疟疾病例, 疟疾防治专业人员均应在10天内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及时上报中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2)媒介密度监测   监测范围:各监测点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点附近的1个自然村开展媒 介密度监测。   监测时间:每年6月初~10月初,每半月1次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   监测方法:采用19-22时室外人诱加清晨50顶蚊帐内搜捕的方法捕蚊。   (3)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监测    监测范围: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采用杀虫剂灭蚊的监测点进行按蚊对杀 虫剂抗性的监测。   监测周期:每两年进行1次。   监测方法:详见《疟疾防治手册》。   (4)恶性疟药物抗性监测    监测范围:在海南、云南两省的监测点开展。   监测时间:每年流行季节进行恶性疟药物抗性监测。   监测方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用体内和体外方法对恶性疟原虫进行抗 疟药敏感性测定。方法详见《疟疾防治手册》。每次在所有监测点用体外测定法测定 总计40~50例病人,体内4周法总计测定20~30例病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技术指导,并提供统一的培养剂和测试板。   五、数据收集   (一)数据收集流程   监测点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二) 统计分析指标   1.疫情指标:年疟疾发病率、间日疟发病率、恶性疟发病率、疟疾死亡病例数、 疑似疟疾病例数、输入病例的比例;   2.血检指标:血检率、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   3.媒介指标:媒介密度(叮人率)、媒介种群组成。   (三) 资料汇总与上报   1.疟疾个案调查表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时上报,同时每月10 日前将上月抗疟药使用月统计表,逐级汇总上报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负责录 入数据库,每月20日前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2.发热病人显微镜血检应即时进行,并作好登记,每月上报到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   3.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当年的基本情况调查表、IFA检测、防 蚊设施状况、媒介调查、杀虫剂抗性测定、抗疟药抗性测定工作于完成后的15天内 将结果整理汇总,逐级上报到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于当年12月1日前将汇总 结果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六、质量控制   (一)人员培训   加强监测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受培训率不低于90%。   (二)疫情的核实工作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监测点所报疟疾病例至少抽样10%进行核实,发 病率较低及发病不稳定地区的监测点则需要全部核实,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0%。   (三)病原学检验的核实工作   各监测点应保留所有发热病人血片,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监测点保存的 血片进行复查,阳性血片至少抽样30%,抽样合格率不低于90%;阴性血片至少 抽样5%,假阴性率不超过10%。如不符合条件者,立即在监测点抽样进行当年的 居民疟史调查。   (四)资料管理   有专人负责定期对监测乡和监测县(市、区)的原始记录、总结等技术资料和档 案的完整性、可靠性进行抽查。   七、监测系统的组成和职责   监测系统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州)级和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点所在医疗机构组成。其职责 分别是: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负责全国疟疾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测方案的制订。省和市、县卫生主 管部门领导本辖区的疟疾监测工作,并安排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疟疾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为国家级监测点提供一定监测补助经费。   2.组织全国疟疾监测方案的起草、论证,为全国疟疾监测提供技术指导。   3.审核、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明确具体监测任务和目标。    4.负责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国家级监测点专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5.设计监测数据的收集方式、流程,负责全国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质量控 制,定期对监测系统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及报告。   6.组织对全国疟疾监测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   7.组织召开年度全国疟疾监测工作总结和研讨会。   (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根据全国疟疾监测方案,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市)) 实际情况制定疟疾监测实施方案;协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本省(区、市)国 家级监测点,并负责建立和完善本省(区、市)的监测网络。   2.负责本省(区、市)疟疾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3.承担本省(区、市)国家级监测点的管理、业务指导,参与国家疾病控制中 心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检查和考核。   4.负责本省(区、市)疟疾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析,按全国疟疾监测方 案要求的时限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按监测方案要求,及时、准确的对疟疾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数据录入,按规 定的时限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承担媒介密度、媒介种群的监测工作。监测完成后,按时上报省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   3.承担监测点的药物抗性及杀虫剂抗性监测工作。监测完成后,按时上报省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负责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   (五)乡级医疗机构   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开展各项监测工作, 负责完成门(就)诊和住院病例的标本采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病例个案调 查。具体实施媒介密度、媒介种群的监测工作。   八、附件 附表1:全国疟疾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略) 附表2:全国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略) 附表3:全国疟疾监测点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略) 附表4:全国疟疾监测点IFA检测结果登记表(略) 附表5:全国疟疾监测点居民防蚊设施状况调查登记表(略) 附表6:全国疟疾监测点夜间(室外)人饵诱捕蚊登记表(略) 附表7:全国疟疾监测点清晨蚊帐内按蚊调查登记表(略) 附表8:常用抗疟药抗性监测结果统计表(略) 附表9:媒介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统计表(略) 附表10:全国监测点抗疟药使用统计表(略)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