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增值税纳税辅导 > 正文

直接减免增值税的管理亟待完善

录入时间:1999-09-08

  【中华财税网北京09/08/99信息】 在新税制实施过程中,国家根据经济政 策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为支持某些行业、产品和经营项目的发展,又出台了直 接减免增值税政策,这一优惠政策虽然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其 操作规定与会计核算要求不相符,又缺乏必要的减免管理措施,在税收征管中形 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完善。   一、直接减免增值税政策的操作规定与增值税会计核算要求不相符   1994年税改后,在会计核算中原存货、销售收入的内涵发生变化,由含 税改为不含税。为统一企业会计核算,国务院于1993年12月30日发布了 《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其核算口径均为无税核算。为进一步完善增值 税的会计核算,1995年1月14日,财政部《关于减免税返还流转税的会计 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字[1995]6号)中,又明确了直接减免增值税会 计处理为借记“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 科目,并要求企业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已交税金”项目下增设“减免税款” 项目,反映企业按规定减免的增值税款。这一规定明确了免税项目的核算同应税 项目的核算一致,为无税核算,即必须体现出免税项目的销项税和进项税,方能 核算出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以反映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和照顾。而现行税收 政策(如《关于对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 18号)对免征增值税项目的操作规定为,将免税前的期初存货已征税款和留抵 增值税额相应转入存货成本,不得抵扣,即要求对免税项目的核算为含税核算, 因而计算不出免税项目的减免税款。这一操作与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明显相抵触, 使企业会计核算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二条关于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 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的要求。   二、直接减免增值税政策规定的负面效应   直接减免增值税政策规定与会计核算要求不相符,带来四个问题。一是在中 间环节实施直接减免,割断了增值税纳税链条。因为增值税采用税款抵扣办法, 上一环节的税款在下一环节抵扣,这样环环相连,形成了一个纳税链条,中间任 何一个纳税环节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以后纳税环节。如用免税产品生产应税产 品,因无进项税抵扣,将导致企业税负过高,经营困难。二是生产免税产品附产 的应税产品的应纳税额无法核定。由于现行政策对免税产品的进项税不予抵扣, 导致生产免税产品附产的应税产品无进项税抵扣,不能核算出应税产品应纳的增 植税款。三是免税企业不索要专用发票,为不法材料供应商偷税提供可能。由于 税务机关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对普通发票的控管和稽核力度远逊于专用发票, 部分不法材料供应商就采取借用、大头小尾的手段开具普通发票,偷逃国家税款。 四是对免税项目直接免征增值税后,企业对免税产品的申报不重视,有的即使出 现纳税事项也不申报。   三、完善增值税减免政策的建议   目前,直接减免增值税优惠政策过多、过滥的局面,严重破坏了税制的完整 性,使税收的强制性和税法的严肃性受到严重削弱。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两条措 施之一,进行纠正和防范。   其一,统一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明确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法适用于所有实行 增值税的企业,对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运用统一的会计核算口径,即对应税产品 和免税产品,都要体现其进、销项税额,核算出应交纳的增值税款或减免税款。   其二,实行必要的政策过渡。对直接减免税项目实行“先征税后返还”政策, 将免税企业纳入正常税收管理中,保护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这样,有利于公平 税负,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ai99040620311)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