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理人税务筹划手册:运用多种筹资方式的税收筹划技巧——各种筹资方式的税收效果
录入时间:2003-06-05
【中华财税网北京06/05/2003信息】 二、各种筹资方式的税收效果
所有这些筹资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然而,
从纳税的角度来说,这些筹资方法产生的税收后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对某些筹资
形式的运用可有效地帮助企业减轻税负,获得税收的好处。
(一)各种筹资方式税收效果的一般比较
通常的情况是,自我积累筹资方法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要重于向金融机构贷款所承
受的税收负担,向金融机构贷款筹资所承受的税收负担重于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所承受
的税收负担,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税收负担重于企业内部集资承受的税收负担。
这是因为从资金的实际拥有或对资金风险负债的角度看,自我积累筹资的范围最
大,企业内部集资入股范围最小,它们所承担的税负也相应地有大有小。
1.避税效果
从避税角度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产生的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
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原因是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较
多,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降低,寻求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规模效益的途径,从而
实现“削山头”。金融机构贷款次之,但企业仍可利用与金融机构特殊的业务联系实
现一定规模的减轻税负的目的。自我积累方式由于资金的占有和使用融为一体,税收
难以分割或抵消,因而难于进行纳税筹划。
2.承担的税负
从税负和经营的效益关系来看,自然积累资金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以企业
来说,是企业实力的表现,但从税负上看却不尽人意,因为这一筹资方式只涉及企业
自身,在企业投入生产和经营活动之后,由这笔投资所带来的利润,没有任何办法去
加以平均,故企业只能承受这笔利润所带来的相应的税收负担,在上面所介绍的四种
筹资方式中,它所带来的税收负担是最重的。
向金融机构贷款则不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筹资方式涉及企业与银行两个部门。
如果企业与银行是有关联的,尚可减轻税收负担。它不但不需很长时间就可以筹足,
而且投资产生收益后,出资机构实际上也要承担一定的税收,即企业归还利息后,企
业的利润有所降低,特别是税前还贷政策,其本质是用财政的钱还贷款。因此,企业
实际税负被大大地降低了。所以说,利用贷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减轻税负、合理避
开部分税款的一个有效途径。
企业之间相互拆借以及结算中形成的资金,从税负看,要次于发股票方式,但要
好于其他两种。这是因为采用企业之间的相互融资及结算中形成这种筹资方式的企业,
一般相互间是有一定关联的,这时双方必然要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来分摊投资而
带来的利润,使税负达到最小。
当然,各种筹资方式的选择并无定规,必须就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了资金成本、税
收和收益后,以税后利润最大为目标确定采用哪一种方式。概而言之,自我积累筹资
方法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要重于向金融机构贷款所承受的税收负担,贷款筹资所承受的
税收负担重于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企业之间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税收
负担重于企业内部集资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二)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
1.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的区别
从资金风险和利息负担的角度看,发行股票属于增加权益资金,其优点是风险小、
稳定、无固定利息负担;不利之处是其成本为股息,必须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支付,
并且对股息一般还要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发行债券和借款都属于扩大借入资金,借入
资金的成本是利息,可以作为财务成本在税前列支,具有资金成本抵税的优点;其缺
点是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可能要破产清算,因而风险较大。
2.负债融资的杠杆效应
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可能会有税收上的好处。要了解债务融资税收上的好处,首先
应该了解财务杠杆。我们假设企业负债经营,债务利息不变,这时,当利润增大,每
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会相对减少,从而使投资者收益有更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债务
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称作财务杠杆。财务杠杆作用产生的好处一般包括节税和激励企业
加强管理两个方面,税收筹划可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节税作用。企业通过债务融资,
常常可以得到节减税收的好处。
在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税收政策为债务融资提供税收优惠,企业纳税可以从应
税所得中扣除债务利息,从而减少应纳所得税税额。而股本融资则不享有此项优惠,
利润留存和利润分配均不得从企业应税所得中扣除。所以,债务融资一般比股本融资
对企业更有利。因债务资本产生的节税效果给权益资本所有者提供税收利益,这一利
益使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的企业较没有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的企业更能实现权益增值。
负债融资的财务杠杆效应主要体现在节税及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包括税前和税
后)等方面。其中节税功能反映为负债利息记入财务费用抵减应税所得额,从而相对
减少应纳税额。在息税前收益(支付利息和所得税前的收益)不低于负债成本总额的前
提下,负债比率越高,额度越大,其节税效果就越显著。
而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分析是基于纯粹的理论意义,并未考虑其他制约条件,尤
其是忽略了风险因素及风险成本的追加等。因为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
险及融资的风险成本必然相应增加,以致负债的成本水平超过了息税前投资收益率,
从而使负债融资呈现出负的杠杆效应,即权益资本收益率随着负债额度、比例的提高
而下降,这也正是上面所提到的实现节税效果必须建立在“息税前投资收益率不低于
负债成本率”前提的立意所在。
另外,在负债比率未超过一定界限时,权益资本收益率及普通每股收益额随负债
比率的上升而增大,充分体现出负债的税收庇护作用。这里引出来一个税收筹划技巧,
即通过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比例,实现纳税筹划。增加贷款所支付的借款利
息,可以列入被投资企业的期间费用而节省所得税支出,同时,在分配利润时,由于
按股权分配,既能减少投资风险,又能享受财务杠杆利益--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
及普通股的每股盈余。
当然,负债最重要的杠杆作用在于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及普通股的每股盈余
(税后)方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