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 正文

税收筹划谋略百篇(企业所得税篇):雇员与非雇员,税收待遇不同

录入时间:2004-09-08

     【中华财税网北京09/08/2004信息】 十八、雇员与非雇员,税收待遇不同   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时需要雇佣一些临时人员。这些临时人员,主要有 两种形式:一种是具有“雇佣关系”的临时人员(以下称雇员),通常是指企业长期 或季节性聘用的一些从事生产经营的临时人员。另一种属于“非雇佣关系”的临时人 员(以下称非雇员),通常是指企业属于接受企业以外的人员提供劳务。准确地说, 非雇员不能称之为“临时人员”,但习惯上,人们将两类人员统称为“临时人员”。 两类临时人员在税收上具有不同的待遇。一些企业由于操作上的失误,往往被税务机 关将雇员认定为非雇员,导致税收上的损失。   由于“非雇员”为企业临时提供劳务,属于营业税的纳税人,在提供劳务后,应 到税务机关开具发票,并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企业凭 税务机关开具的正式发票,作为原始凭证据以入账,并支付劳务费。如果每次收入在 800元以上的,企业应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代扣代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在 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这部分劳务支出,按规定可以获得税前扣除。   企业的雇员,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的规定,单位或个体经营 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供应税劳务,不属于营业税提供应税劳务的范畴,不 征营业税。由于存在雇佣关系,企业对临时人员的工资支出,可以凭自制凭证(工资 表)作为合法的原始凭证据以入账。当临时人员的月工资超过了税法规定的免征额 (月收入800元)时,企业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依据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十九条的规定,“在 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由此可见, 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也将临时人员作为计算计税工资职工人数的范围。   [例]某公司聘请企业外甲、乙、丙三名人员为企业进行产品宣传,按照其散发 宣传品的数量计算报酬。一个月后,甲、乙、丙3人,分别取得收入3000元、 4000元、5000元。公司支付劳务费时,采取临时人员工资表的形式进行发放。 税务机关检查后认为,这三名人员属于企业外人员,应到税务机关开具发票据以入账, 并认定公司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 情形,决定对公司处以5000元罚款。公司认为,甲、乙、丙三人属于企业的雇员, 临时人员工资表属于合法的原始凭证。   处理上述案例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与外聘人员之间究竞是否具有“雇佣”关系。 如果没有“雇佣关系”,说明税务机关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存在“雇佣关系”,则 说明公司的理由是正确的,不应受到处罚。   那么,应如何界定“雇佣关系”与“非雇佣关系”呢?从形式上来说,确立雇佣 关系必须通过单位与个人签订劳动合同。反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雇佣”,则被认 定为“非雇佣”。从实质上来讲,具有雇佣关系性质的临时人员的劳动所得,属于非 独立个人劳务所得,其取得的收入在性质上属于工资,而非雇佣关系人员的劳动所得, 属于独立个人从事自由职业取得的所得,其取得的收入纯粹是一种劳务报酬。从时间 上看,雇佣更具有长期性或至少是一段时间,而非雇佣则具有暂时性、一次性。从提 供劳务的方式上来讲,雇佣人员提供劳务往往在受雇企业进行,有时也根据受雇企业 的要求,在指定的地点和空间进行,而非雇佣则不一定,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在受 雇企业进行,也可以不在受雇企业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判别是否具有“雇佣关系” 与“非雇佣关系”更多地采用形式判别法。如果企业与受雇临时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 则被定为法律意义上的“临时人员”,否则将视为非企业临时人员。   企业雇佣临时人员具有普遍现象。如果实质上具有雇佣关系,企业应当注意与纳 税人签订劳动合同,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对雇佣关系加以确立,以减少纳税风险和避免 遭致不必要的税务处罚。                               (4)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