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纳税筹划误区:外币业务的筹划
录入时间:2003-09-12
【中华财税网北京09/12/2003信息】 企业外币业务是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进行款项收付、外来结算等业务。具体包括:①购买或销售以外币计算的商品或劳务。
②借入或贷出外币资金。③取得或处理外币计价的资产、承担或清偿以外币计价的负
债。与外币业务有关的会计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二是外币
会计报表的折算。我们将以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为例说明外币业务的纳税筹划问题。
外币业务的账务处理有外币统账制和外币分账制两种方法。外币统账制是指在发
生外币业务时,即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记账。外币分账制是指日常核算是以外币原币记
账,分币种核算损益和编制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日将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为记账本位
币表示的会计报表,并与记账本位币会计报表进行汇总,编制企业整体业务的会计报
表。我国大多数企业都采用外币统账制,只有银行等少数金融企业采用外币分账制。
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在按外币原币登记有关外币账户的同时,将外币金额折
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时,可以采用外币业务发生
时的市场汇率,也可以采用外币业务发生当月1日的市场汇率。在月份终了时,对于各
种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将其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并将外币账户
期末余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的金额,与相对应的记账本位币账户的期末余额之间的差
额,确认为汇兑损益。
对外币业务的筹划其关键在于,根据市场汇率的走向,选择有利于企业的折算汇
率,使得核算出的净汇兑损失最大化和汇兑收益最小化,从而尽量使企业当期的应纳
所得税额最小化。下面以外币买卖在不同汇率环境下的选择为例,说明其中的诀窍。
例如,某企业采用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某月,企业将10万美元到银行兑换为人
民币,银行当日美元买入价为1美元=8.20元人民币,当月1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
8.10元人民币,当日市场汇率为1美元=8.30元人民币。
如果该企业选取当月1日汇率为记账本位币,则有1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收益;如果
该企业选取当日市场汇率为记账汇率,则有汇兑损失1万元人民币。
反之,对于同一笔业务,如果人民币升值,假定当月1日的市场汇率为1美元=
8.30元人民币,而当日市场汇率变为1美元=8.10元人民币,情况就会恰恰相反。如
果该企业选取当月1日汇率为记账本位币,则有1万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如果该企业
选取当日市场汇率为记账汇率,则有汇兑收益1万元人民币。
我们不难推理,如果企业不是卖出外汇,而是买入外汇,则情况刚好相反。
由此可知,外币兑换业务的所得税筹划要点可以分4种基本情况来考虑:①当企业
进行外币买入业务,而本位币升值时,应当选取当日市场汇率。②当企业进行外币买
入业务,而本位币贬值时,应当选取期初市场汇率。③当企业进行外币卖出业务,本
位币升值时,应当选取期初市场汇率。④当企业进行外币卖出业务,本位币贬值时,
应当选取当日市场汇率。具体情况见表15-3。
表15-3 外币业务的纳税筹划
选择汇率 买入外汇 卖出外汇
本位币升值 当日市场汇率 期初市场汇率
本位币贬值 期初市场汇率 当日市场汇率
当然,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不可能只进行外币的买入或卖出,而是既买入又买出。
而且市场汇率也不是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上面的公式,而是要
结合本企业外汇业务和市场汇率的变化来考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