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纳税筹划误区:从属机构的筹划
录入时间:2003-09-08
【中华财税网北京09/08/2003信息】 第二节 从属机构的筹划
当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国或跨地区投资,以发展业务、扩大规模时,经常的做法就
是在其他地区和国家设立从属机构。从属机构的形式有:常设机构(这里的常设机构不
包括子公司与分公司,下同)、分公司和子公司,对这些形式从属机构的不同选择,决
定着企业总体税负的高低。
一、从属机构的静态筹划
常设机构、分公司和子公司这三种形式的从属机构在税收上各有利弊。从法律上
讲,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而分公司和常设机构不是独立法人,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1)设立手续不同。很明显,到国外或外地创办子公司一般需要办理许多手续,设
立程序相对复杂,设立费用必然较大;而分公司和常设机构的设立程序相对简单,费
用开支也必然较少。
(2)核算方式不同。由于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因此在税收上应该独立核算,而不与
母公司合并缴纳税款;与此相比,由于后两者不是独立法人,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和总公司合并纳税。当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何种情况下分公司、常设机构可以汇
总纳税,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的规定。比如,我国规定能够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应该单独纳税,不能和总公司合并、汇总纳税。在经税务机关批准能够合并、汇总纳
税的情况下,分公司或总公司任何一方因经营不善发生亏损时,都可以另一方的利润
去抵补,可以通过盈亏相抵来实现税负的减轻。当然,根据税法规定,公司的亏损可
以用以后年度盈利抵补,但这就使得现期税负增加,不利于公司生产经营,那些资金
比较紧张的企业更是这样。而且,一般国家都对抵补期限有规定,比如我国确定为5年,
若公司长期效益不好则可能有的亏损弥补不了。
(3)税收优惠不同。子公司和分公司、常设机构的税收待遇一般是有差别的,前者
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后者仅承担有限纳税义务。许多国家对外国公司既征收公司所得
税,又征收所谓的“分支机构税”。当然也有的国家为吸引外资,只对企业再投资的
部分利润征税。而且,由于子公司在异国或异地是以独立法人形式出现的,所以可以
享受包括免税期、优惠税率等在内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而后两者作为非独立法人,
则不能享受这些优惠待遇。像我国实行的对外商“两免三减半”、“再投资退税”等
优惠政策,则只能适用于独立法人。
当然,从属机构的选择并不是这样简单,到底孰优孰劣,纳税人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决策。总之,独立法人享受优惠政策多,但是设立费用相对大,而分支机构享
受优惠少,但设立费用相对小。所以,在考虑设立子公司或其他从属机构时,应该充
分对比筹划成本和优惠获利的大小。公司为了达到最优纳税筹划效果,可以并用两种
公司组织形式,将某些从属机构设为子公司,而将另一些设为分公司或常设机构。
二、从属机构的动态筹划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筹划,即在不同的时期设置不同的从
属机构。我们可以构想,在生产经营初期设立分公司或常设机构,等到生产经营正常
化以后,再改设为子公司,因为在设立初期,其产生亏损的可能性极大。巨额的固定
资产投资和广告费用支出使初创公司盈利可能性很小,即使有也是微利。这时,运用
分公司或常设机构形式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可以用其产生的亏损去冲减总公司的利润,
从而减少总公司的应纳税额。而等到生产经营出现盈利后,改设为子公司,则可以充
分利用国家对新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筹划。如果在从属机构设立初期便注册为
子公司,则亏损无法当期弥补,即使盈利,也会因为盈利不多,而实际享受优惠政策
非常有限。
三、动态筹划的合理安排
对于动态筹划的合理安排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动态筹划的时间安排,即是在出现盈利之初便设为子公司,还是等到经营利
润足够大时再改设,其所能达到的税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如果等到经营利润足够大
时才改设,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其实际享受到的优惠也会因为利润
的增大而增大。而在盈利出现之初便改设,其实际享受到的优惠则会因为利润较小而
非常有限。但是在出现利润之初便改设,可以最快地利用优惠政策少缴税款,这对于
缺少资金的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且每项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等到利润
较大时再改设,产品可能已经进入了衰退期,享受到的优惠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
渐变少;况且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各时期实际获得的优惠不能直接从数字上进行
比较。再加上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投资机会的经常变化,也使得后期获得收益的有
效程度受到挑战,这就要引入第二种安排。
二是动态筹划的资金投入安排。一般认为,投入越大,产出也就越大。这种筹划
的核心就是在生产经营初期大量地投入,比如加大广告费用、科研费用等开支,使得
总公司的盈利最大程度地减少。而一旦设立子公司,将最大利润项目设在子公司,由
于总公司的盈利情况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也不会导致母、子公司之间实行转让定价而
进行纳税调整。如果筹划合理,前期的高投入一般会带来后期的高收益,子公司的高
收益马上会因为税收政策优惠而实际效果较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