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与反避税实务全书:税负转嫁的一般方法——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录入时间:2001-12-18
【中华财税网北京12/18/2001信息】 西方税收理论认为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以及
如何转嫁,决定于多种因素。理论和实践往往不一致。有时理论上认为可以转嫁,而
在具体情况下却不能转嫁或较难转嫁;有时理论上认为不易转嫁,而实际中却实现了
转嫁。在各种不同类别的税收中,对商品课税的税收最容易转嫁。在自由竞争的前提
下,商品课税的转嫁有以下一些规律:
一、物价自由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前提条件
转嫁涉及到课税商品价格的构成问题,税收转嫁后存在于经济交易之中,通过价
格变动实现。课税不会导致课税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就没有转嫁的可能,税负由卖方
自己负担。课税以后,若价格增高,税负便有转嫁的条件。若价格增加少于税额,则
税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若价格增加多于税额,则不仅税负转嫁,卖方还可以获得
额外收益,因此可以说,没有价格自由波动,就不存在税负转嫁。
二、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的约束条件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课税商品价格能否增高,不是供给一方或需求一方愿意与
否的问题,而是市场上供求弹性的压力问题。一般说来,对商品课征的税收往往向没
有弹性的方向转嫁。对税收转嫁可以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两方面分析。
需求弹性即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指商品的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反应程度。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需求弹性越小,税收越容易向前转嫁给买者。因为,
这种情况有利于卖者提高价格向前转嫁税收负担,而由于需求弹性小的缘故,买者不
易放弃或减少购买。如果商品的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则税收可以完全向前转嫁并落在
买者头上。反之,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新增税收负担向前转给买者的可能性越小,
而只能更多地向后转嫁而落在卖者头上。
供给弹性是商品的供给量对于市场价格的变动反应程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新增的税收负担将更多地向前转嫁而落在买者头上。反之,
供给弹性小,则越不利于卖者提高价格向前转嫁税收的负担;如果商品的供给完全没
有弹性,则税收只能全部向后落在卖者头上。
如果商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则税收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向前转嫁,
税负大部分由消费者承担。如果课税商品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税款趋于买卖双方
均分负担。
三、税收转嫁与成本变动规律
在成本固定、递增和递减三种场合,税收转嫁有不同规律。成本固定的商品,所
课之税有全部转嫁买方的可能。固为固定成本的商品的成本与产量多少无关。此时,
若需求无弹性,税款可加入价格,实行转嫁。
成本递增商品,所课之税转嫁于买方的金额可能少于所课税款额。此种商品价格
提高,为维持销路,只好减少而降低成本。所以,这时卖方难以转嫁税负,只好自己
负担一部分。
成本递减商品,不仅所课之税可以完全转嫁给买方,还可获得多于税额的价格利
益。此种商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课税商品如无需求弹性,税额即可加
入价格之中转嫁出去。
四、课税范围和课税对象与转嫁关系
课税范围广的,即课税能遍及同一性质所有或大部分商品的,转嫁易,反之则难。
如茶和咖啡同属饮用商品,如果课税于茶而咖啡免税,当茶价增加时,饮茶者改饮咖
啡,以致茶的消费减少。此时茶商则不敢把全部税款加于茶价之内,也即转嫁较难。
税收能否转嫁与其难易程度与课税对象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如对人的所得课税,
较难转嫁。而对于对商品的课税,则较易转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