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收筹划实务 > 正文

避税与反避税实务全书:国际节税一般方法(2)

录入时间:2001-12-11

  【中华财税网北京12/11/2001信息】 第十节国外折旧资产的节税方法 一、采取提前折旧的对策,申请缩短资产的使用寿命 折旧资产使用寿命大多数由国家财政局规定,任何企业不得变动。法定的折旧资 产使用寿命主要根据折旧资产的技术、材料、使用地点、维修的一般情况确定。因此, 由于所处环境与条件的不同,企业的折旧资产的实际使用寿命与法定使用寿命之间存 在一定的差别。为了使企业在特定情况下弥补这种差距,有些国家设立了缩短折旧资 产使用寿命的制度。所谓缩短使用寿命制度,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折旧资产,在符合财 政局规定的缩短寿命的某些条件下,在实际使用寿命可能比法定使用寿命缩短10% 以上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程度的格式,可以缩短折旧资产的使用寿命。 当企业的经营情况较好,发展速度较快,并且投资巨大,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大多 是新式的,技术上也是最先进的,采用提前折旧的对策对企业是有利的。 二、对中期购入的资产,从简单折旧的按月比例折旧中选取有利的一种 在事业年度中购置并投入使用的折旧资产,采用定额法或者定额比例法计算其事 业年度的折旧限额时,一般按下面公式计算: 折旧限额=该事业年度每年的折旧限额×(在该事业年度中开始使用之日至事业 年度结束时的月份数/该事业年度的月份数) 但在某些场合,为了计算简化,也可在得到税务当局认可时,采用“二分之一” 的折旧方法,即使定折旧资产在整个事业年度期间使用,那么折旧额为该折旧资产事 业年度折旧限额的1/2。 采用以上两种的哪种对节税有利,主要视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的购人情况。如 果在事业年度中,前半期资产的购入数量多,则最好采用月份比例折旧。如果后半期 购入多,则按简单折旧法来计算。 三、积极进行有形淘汰计算资产报废费用 在税务上,固定资产的折旧,允许即使不是固该固定资产的破损、撤走、废弃等, 只要符合一定条件,也可从资产的帐面价值中,扣除其淘汰处理的估计值,作为资产 报废而列入费用之中。例如,当固定资产停止使用,此后按一般方法也不存在继续使 用的可能,成为生产某种特定的产品而使用的固定资产,由于产品被中止,该固定资 产也不能获得使用等等。此时,可允许进行“有形淘汰”,即作为固定资产,经济的 使用年限已近极限,这时按其原有状态进行报废处理,报废固定资产的残值,可作为 资产报废用而算入费用之中。这样处理,在节税方面较为有利。因为一般地,固定资 产价值较大,在生产被中止阶段上,残值还是可观的。如果不这样处理,每年将在帐 面上占有一笔不小金额、对节税不利。 四、企业纯收益大时积极进行设备投资 作为课税标准的企业纯收益,即利润额,是企业收入扣除费用后的剩余,因此, 增加费用就可以减少利润部分,支付的税金也随之减少了。由此可知,加大费用支出 也是节税的手段。 但是,简单地认为增加费用就能节税是一种误解。因为增加费用尽管可能少交税 金,但也使纯收益减少,而且税金支出减少部分并不能抵消费用增加部分,两者之间 的差额,就是企业的损失部分。 因此,单纯增加费用是不利节税的。尽管如此,如果费用的增加有利于企业未来 长远发展,对提高企业的收入能起推动作用,那么增加费用就值得重视。国外许多企 业盈利良好时,积极进行设备投资,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增加大量折旧费支出,从而盈 利率降低,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有利的,还可起节税作用。 第十一节国外有价证券节税方法 一、股价下跌时降低评价值 就有价证券来说,某些国家的税法规定,如果发生以下情况,则可允许企业以帐 面价值和市价差额为限,降低有价证券的评价值,这些情况是: 1.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有价证券,其价值显著降低; 2.没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有价证券或在上市的有价证券中属于企业为控制股票交 易而保持在手中的股票,因发行该有价证券的企业资产状况恶化,其价值也随之降低 时; 3.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有价证券必须重新进行评价时; 4.参照2和4,在发生特殊情况时。 所谓上市股票价值的显著降低,指的是有价证券在某事业年度结束时的实际价值 比票面值下降35%以上,并且没有在近期很快复原的迹象,而非上市的企业为控股 所持有的股票。其发行资产状况的显著恶化,是指根据国家法令企业必须进行清算和 整顿,企业宣布破产等情况。 某家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销售业绩持续上升,但其下属的一子公司经营管理混 乱,市场预测不准,长期处于不佳境地,已经资不抵债,由于该公司参与子公司投资, 子公司经营上的失败也造成公司的局部损失。根据税法认可的条件,该公司为此在本 期所持有的子公司的股票价值进行重新评估,降低其评估值,由此同时收到节税的目 的。 二、交付保证金购买的股票在期末以现货方式取出,以利于采用低价法评价 税法上,有价证券的评价,原则上应采取成本法,但对于上市有价证券(除去企 业为控股而持有的有价证券)按其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种类相同的,从其各种评价 中,或从按某种评价方法得出的平均购买价格和按市场行情确定的市价中,选取一个 最低价作为评价值。这里的市价指的是主要证券交易的最终价加上购买手续费及其为 购买此有价证券所需的其它费用累加的总额。由于期末所拥有的股票,因有价证券市 价的下跌而造成的损失,按照低价法,可作为该事业年度内的损失,因此对企业来说, 用低价法评价有价证券是最有利的。 但是,许多国家税法规定,对由用保证金购买的(MARGIN-BUYING) 股票不能用低价法评价,只能用购置价格法或票面价格进行评价。 为了使用保证金额购买的股票不能用低价法评估,企业可以用变通方式,例如可 以在期末将所有用保证金购买的股票用现货的方式全额取出。这样,这些股票可视为 购买的有价证券,从而就符合税法中的有关评价规定,可以采取低价法进行评价。从 节税角度看,是很有效的。 第十二节国外库存资产的节税方法 一、生产的附加费用控制在生产成本的3%以内 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有关的库存资产的购置价格,一般根据加工生产时所需要的原 材料费、劳务费及其他费用加总后的总额确定。国外的一些税法规定,消耗或销售时 发生的一些直接费用也须列入其中。但是如下述所列的费用是少量的,即不到生产成 本的3%,则可不列入购置成本中,这些费用是:①生产加工后进行的检查、核对、 整理、归类等所发生的费用;②从生产场所转移到销售场所的货运费、打包费;③因 只能在某特定的时期销售而需在较长时期保管等所发生的费用。此外,如在采购原材 料时所发生的间接性附加费也是少量的,则可以不列入购置成本之中。为了使生产加 工等的附加费用控制在生产成本的3%以内,当然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这些费用的支出, 另一方面按照产品的种类、品质、型号的不同情况而相应分摊费用,力图使分摊到每 个产品上的附加费用压缩控制在生产成本的3%以内。这样,由于将附加费控制在生 产成本的3%以内,可以不列入库存资产的购置价值中,可以降低库存资产的评估额, 达到节税目的: 二、通货膨胀时采用后入先出法 在会计学中,销售成本的计算按照下列公式进行,即: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商品+本期购货量-期末商品 此法叫诱导法或直接法,与此相对应的是间接法。间接法是根据所求得的期末库 存资本计算销售成本,国外大企业多用间接法,少用直接法。 以评价库存资产的方法来说,在税法上被认为主要有个别法、先入先出法、后入 先出法、总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简单平均法、最终购货成本法以及售价还原法等, 企业可任选其一。选定之后,应通知税务部门。如未选定或没有按所选定方法评价库 存资产,则在税务上被认为是按最终购货成本法。这里所谓最终购货成本法是以离购 货之日最近时期的购置成本作为评价库存资产的单价。从技术角度说,此法是最力简 单的,因而多被中小企业采用。但是,用此法评价所得的所有期末库存资产的价值是 最终价值,即是以期末的市场价来表示的。因此,当价格趋于上涨时,会造成扩大评 估库存资产的情况。 与此相反,后入先出法则可以以最低价来评估库存资产的价值。因为后入先出法 把企业物品消耗看作是从最近购买的物品开始而顺次消耗前期购置的物品。因此,如 果用于评价库存资产的单价是渐渐上升的,就可以尽可能用过去的购置价格来评价库 存资产,这样所得到的库存资产的评价值就可以达到一个最低水平。按此法,通货膨 胀时,昨天采购的今天出售,就不会产生名义收入。因此,在通货膨胀时,用此法能 有效降低库存资产评价值。这有利于企业节税。 通过数字清算来比较以上两个办法的评价结果,从中看到后人先出法有何种效果。 ①用最终购货成本法评价前期期末和本期期末的库存资产,设有如下结果 商品名 前期期末库存量 本期期末库存量 A 1000个×300元=300000元 1300个×330元=429000元 B 15000个×350元=525000元 1400个×370元=518000元 C 300个×500元=150000元 340个×510元=173000元 合计 975000元 1120000元 ②按后入先出法进行评价,则: A商品:把前期期末库存量与本期期末库存量加以比较,本期期末库存量增加1 300-1000=30O个,因而,本期期末库存量的1000个按前期库存的3 00元单价评价。这样,A的本期评价值为: 1000个×300元=30万元 300个×330元=9.9万元 合计:39.9万元 B商品:把前期期末库存量与本期期末库存量比较,没有增加,因此,本期期末 库存全部数量按前期期末单价评价,则得: 1400个×350元=49万元 C商品:与A一样处理,增加部分按本期期末市价评价,其余按前期期末市价评价, 其结果: 300年×500元=15万元 40个×510元=2.04万元 合计:17.04万元 列表如下: 商品名 最终购物成本法评价值 后入先出法评价值 A 429000元 399000元 B 518000元 490000元 c 173000元 170400元 合计 1120000元 1059400元 比较结果发现,后入先出法的评价值少6.1万元。 ③成本差额调整后,尽可能将调整单价细分后进行。 原则上,成本差额应调整,但如果成本差额是少量的,即差额占总生产的一定比 例之下,如1%,则国外的有些税法规定,可以不作调整。 作为判断是否进行成本差额调整之基础的总生产成本,一般是指本期投入费用, 即材料费、劳务费和其他有关经费的合计。但如计算有困难,也可按下式计算: 本期总生产成本=本期成品入库量合计-期末加工品、半成品-期初加工品、半 成品 此外,判定成本差额是否少量所用的计算单位,税法规定按事业种类确定,但是 如果企业按产品的种类进行成本核算,只要这种核算不随意变动,那么,税务处理上 也是可以认可的。 由于允许差额不超过一定比例就可不进行成本差额调整,因此企业当然希望将成 本差额控制在这个比例之下,要做到这一点,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企业成本可以分摊 时,先确定一个预定单价,这个单价不超过总生产费用的一定比例;二是在确定成本 差额时,尽量将调整单位细分化,例如将事业年度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两个期间,或 一直细分到各个生产车间和各个产品,这样,使差额控制在总生产成本的一定比例之 内。 三、为了降低评价额,选择低价法进行评价 低价法是按期末库存资产的种类、品质等的不同而加以分类。对于同一种类,从 该库存资产的各种评价中,或从按某一评价方法计算出的购置价格和库存资产的市场 价格中,选择一个最低的值作为评价值。 从期间损益计算观点看,低价法缺乏应用的合理性,但这是很早就存在于各国的 评价法之中,许多国家的税法也认可这一方法: 这里的市场价格是指这样一个价格,即:①购进的库存资产,为期末库存资产的 购进价格再加上购货的附加费;②在有批发价和一般市场行情之场合,如按批发价购 置的,则是指批发价;如按一般市场行情确定的价格,则按市场价格再加上某些费用; ③如果是进口原材料的场合,则是按照进口原材料的进口价格再加上附加费用来确定 的价格;④如果是自己生产的库存资产,则是按照期末生产的生产成本再加上附加费 用确定的。 对于企业来说,市场价格可能会高于根据某一种方法得出来的评价额,因此,为 了降低库存资产的评价价值,即为了达到节税的目的,选择最好的评价法。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