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行为与反避税查处技巧:增值税优惠政策及其避税和反避税要点(9)
录入时间:2001-11-27
【中华财税网北京11/27/2001信息】 (三)增值税的避税要点
增值税的避税要点有以下11个方面
1.利用17%与13%产生避税。13%属于照顾性质的优惠税率,只有5类
享有这方面优惠的特殊产品才适用,然而实际征管中,有些纳税人可能扩大兼营低档
税率的份额,或者干脆用13%替代17%,从而产生避税。
2.通过挂靠8类免征增值税项目。挂靠是避税的常用手法。挂靠增值税免税项
目有:①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税产生的挂靠避税;②避孕药品和用具产生
的挂靠避税;③古旧图书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由此产生书商或出版社挂靠
避税;④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进口仪器、设备产生的挂靠避税;⑤外
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产生的挂靠避税;⑥来料加工、来件装
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而产生的避税;⑦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
的物品产生的挂靠避税;⑧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产生的避税。
3.利用采购农产品享有的10%扣除权利来避税。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扩大采
购金额,从而扩大扣除数。
4.利用一般增值税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差别避税。一般纳税人采用17%
税率并享有进项税额的抵扣,而小规模纳税人不享有抵扣,按销售额6%纳税,由此
产生避税的可能。
5.利用增值税发票管理上的漏洞避税。
6.利用转让定价非市场价格避税。
7.利用委托加工机会,通过人为改变委托加工费避税。
8.利用不正当的进口价格组成避税。
9.利用修配中的不正常收费标准避税。
10.利用混合销售机会避税。
11.利用对自用于连续生产的产品免税的机会避税。
(四)增值税的反避税要点
在我国现行税种中,由于其征税对象不同,计税依据不同,有关纳税方面的具体
规定也不同,这使得纳税人有机可乘,千方百计地避免纳税,来减轻自身的纳税负担。
面对这种现实,税务机关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严加防范。
增值税的反避税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些纳税人根据新增值税是价外税,当期的应纳税额是当期销项税额大于当期进
项税额的差额,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计税税率不同等进行避税。
1.利用会计核算的时间差多算进项税额。常见的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支材料款或其它货物款,提前取得发票,加大当期进项税额。实际收到
材料少于发票数额时不作冲销,材料或货物款按实际收到数额支付。
(2)退料或退其他货物后,在作退货账务处理的同时,不作冲减进项税额的账
务处理,从而使当期进项税额大于实际进项税额,即加大扣税,减少应纳税额。
(3)货款已经支付,材料在运输或存储中发现毁损,需要供货、运输或保险公
司支付损失金额,赔偿损失包括购进时支付的增值税损失。当企业收到赔偿金后应冲
销已赔偿的增值税损失,但为减少应纳税金,企业不作冲销进项税额的账务处理。
(4)将非生产用货物和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算作生产用货物和劳务的进项税额,
非生产用货物和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不得在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但有的企业也将这
部分进项税额混于生产用货物和劳务的进项税额,或生产用货物在储存、生产过程中
改变为非生产用途后,不冲销该货物的进项税额,依然由当期销售额抵扣,从而减少
当期应纳税金。
对前三种避税行为,一般通过对材料等有关账户与进项税额的账户进行复核与分
析就不难发现,特别是要注意材料账户的贷方或借方红字冲销的内容是什么,查清如
属上述行为,是否相应冲销了进项税额。
计算冲销进项税额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在进项税额明细账上找出该批货物或劳务购进时支付的增值税税额,并予以
冲减;
二是当找不出该批货物或劳务购进时支付的增值税税额时,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进项税额比率=当期进项税额之和÷(当期购进货物和劳务之和-当期购进免税
货物和劳务之和)
当期应冲销进项税额=应冲销或退库货物和劳务之和×进项税额比率
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当期应冲销的进项税额后,应在进项税额及有关账户上作相应
的账务处理。
对第四种避税手法,需要对进货发票、原材料账户的贷方或借方红字,在产品账
户的贷方或借方红字、产成品账户的贷方或借方红字的性质进行分析,查出它们的真
实用途,加以区别和划分。
2.通过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相互转换进行避税。
反避税的方法是要严格按税法规定执行,排除“核算健全”与否的人为因素的干
扰,对于达到年销售标准的企业,核算不健全,要限期改进,使之健全核算。不准企
业自行选择核算方法。
3.利用销售废品和下脚料避税。
废品和下脚料的残值是外购材料价值的一部分,在材料购进时均已按发票载明的
税额计入了进项税额科目,计算了扣除税额,若不作销售处理,就等于少计算了销项
税额,少纳了税金。有些企业把废品和下脚料的销售不作其它业务收入处理,而直接
冲减生产成本或增加营业外收入,逃避这部分收入应纳的增值税。
反避税的方法是加强税务检查。了解纳税人有无废品、下脚料的销售业务;对下
脚料、废品较多的企业要重点查“营业外收入”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和“生产成本--基
本生产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的红字冲销情况。对数字可疑、摘要不详的业务,需调
出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加以核对,以防错记。
增值税反避税要点
通过税制改革,增值税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税,也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加强增值税的反避税工作是纳税工作的重点。
根据增值税的基本内容和法律条文规定,增值税的反避税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根据增值税条例规定的基本税率和低税率的差别,有意地将适用基本税率的
项目与低税率项目混合,以谋求在混乱中以低税率来纳税。增值税条例规定仅有5类
货物可以享受低档税率,而避税者则是千方百计地将其他货物混入这5类之内。其所
应用的手段一方面在于根据税收法规对这5类货物的界定上的缺陷或疏忽,例如这5
类货物中有农机和农用物品这一类,规定适用13%税率的农机是指农机整机,而农
机零部件则不属于“农机”的征收范围,而一些生产农机的企业也许既生产农机整机,
也销售农机零部件,而且可以把一些小农机装配成为能使用的大型农机,在实际生活
中往往很难区分哪些是销售整机的收入,哪些是销售零部件的收入,而且是否因为一
些小农机可以装配成更大的农机而认为这些小农机是属于17%税率的“零部件”,
恐怕这都很难界定。所以,企业往往就利用这些法规规定上的模糊概念来逃避较高的
税收。这就要求税务主管部门在法规的界定上应该准确严密,从而防止避税。另一方
面,企业利用税率差异避税的手段还在于人为地混合高、低税商品,与前一种手段相
比,这种手段就显得更加赤裸和恶劣。例如,法规明文规定农用汽车、机动渔船不属
于“农机”的范畴,但一些企业就偏偏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将它们混入“农机”,按1
3%税率纳税。对于这类避税的反避税,税务机关就应该着重在查证上下功夫了。
2.通过不正当挂靠几种免征增值税项目来达到避税的目的。新增值税条例规定
了几类免征增值税项目,于是,一些企业就以各种方式挂靠在这几个项目名下,名为
免税项目,实际却经营非免税项目,也即所谓的“拉着虎皮扯大旗”或者叫“挂羊头
卖狗肉”。税务机关重在核实生产情况与证明内容是否相符。
3.利用采购农产品享有10%的扣除条款来避税。这一方面往往漏洞比较大,
特别是直接从农民手里收购的农产品,因为这部分商品与农民有关。由于我国长期以
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农产品买卖的结算制度、付款制度以
及票证管理极不健全,这给企业避税或偷漏税带来很多机会。如企业可人为扩大购入
农产品的收购额,从而扩大了扣除税额,甚至虚减利润影响所得税的征收。税务机关
重在核算进项税额计算是否正确,采购金额是否真实可靠。
4.利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别来避税。由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
税人税款计算是不同的,而且在这两种计算方法中,也许有一种对纳税人来说特别有
利,于是一般纳税人就有可能故意降格为小规模纳税人,或者有条件成为一般纳税人
的故意不作一般纳税人认定,以便于避税。当然也有可能本不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
企业弄虚作假,以便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从而达到少纳税款的经济目的。税务机关
重在检查企业是否符合相关纳税人资格的规定。
5.利用增值税发票避税。由于新增值税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所注明的增值税款来
扣除进项税额,所以有的公司在增值税票上打主意。比如有两项交易,一项可以开专
用发票但价值较高,但另一项则不能开具专用发票但价格很便宜。企业在权衡收益以
后,也许就更乐意选择前者,因为可扣的进项税额远大于价格的差异。为了扩大进项
税额,有的纳税人甚至不惜利用假发票或涂改发票来达到逃税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的使用对于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而重在发票和检查核对工作
上。
6.利用不正当货物销售价格。由于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与销售额有关,纳税人为
使其销项税额尽可能小,就有可能人为地压低销售价格,与购买方串通一气以达到少
纳税的目的;同时压低的这一部分价格则有可能从购买方以其他方式获得一部分补偿,
而购买方也获得一部分利益,双方利益均沾,坑害国家财政利益。这种避税方式在关
联企业间更为常见。税务机关重在价格测算工作上。
7.利用委托加工费,制造委托加工费避税。委托双方勾结起来,人为扩大委托
加工费,以增加进项税额,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8.利用不正当的进口价格避税。这与第六条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则是纳
税人通过与国外勾结,压低进口货物价格,从而减少进口货物的计税依据,直接减少
应纳税款。
与此种方式及第六种方式相同的伎俩还有在修理修配业务中采取不正当收费来达
到避税目的。
9.利用混合销售机会避税。纳税人可能利用混合销售机会把高税的项目按低税
业务计算来避税,或者利用混合销售把应纳增值税的项目变为纳营业税的项目,以从
中获得税收利益。
10.利用对自用于连续生产的产品免税这一规定来避税,纳税人由此可能会尽
可能使用自产的产品作原料以代替外购原料。
以上是增值税反避税的一些提纲挚领的要点,当然,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可以被避
税利用的机会,但作为税务机关,应该切实抓住各种可能被纳税人利用的机会,加强
对应的防范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