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个人纳税筹划:印花税的纳税筹划——印花税的避税筹划
录入时间:2001-10-15
【中华财税网北京10/15/2001信息】 一、模糊金额筹划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合同的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有时会遇到计税金额
无法最终确定的情况发生。而我国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大多数都是根据合同所记载金额
和具体适用税率确定,计税依据无法最终确定时,纳税人的应纳印花税税额也就相应
地无法确定。而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应纳税凭证应当于书立或者领
受时贴花。也就是说,经济当事人在书立合同之时,其纳税义务便已经发生,应该根
据税法规定缴纳应纳税额。
为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税法采取了一些变通方法。税法规定,有些合同
在鉴订时无法确定计税金额,如技术转让合同中的转让收入,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
例收取或是按其实现利润多少进行分成的;财产租赁合同,只是规定了月(天)租金
标准而却无租赁期限的。对这类合同,可在签订时先按定额5元贴花,以后结算时再
按照实际的金额计税,补贴印花。这便给纳税人进行避税筹划创造了条件。
在经济交往活动中,经济当事人签订的合同如果本身金额就较小,自然是没有筹
划的必要,但如果数额相对较大,则应纳税额较大时筹划便显得很有现实意义了。
模糊金额筹划法具体来说是指,经济当事人在签订数额较大的合同时,有意地使
合同上所载金额,在能够明确的条件下,不最终确定,以达到少缴印花税税款目的一
种行为。假定某设备租赁公司欲和某生产企业签订一租赁合同,由于租赁设备较多,
而且设备本身比较昂贵,因而租金每年200万元。这时如果在签定合同时明确规定
年租金200万元,则两企业均应缴纳印花税,其计算如下:
各自应纳税额=2000000×1‰=2000(元)
这时,如果两企业在签定合同时仅规定每天的租金数,而不具体确定租赁合同的
执行时限,则根据上述规定,两企业只须各自缴纳5元钱的印花税,余下部分等到最
终结算时才缴纳,从而达到了节省税款的目的。当然这笔钱在以后是要缴上去的,但
现在不用缴便获得了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来说是有利无弊,而且筹划极其简单。
二、压缩金额筹划法
印花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设立、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设立、领受的凭
证征收的一种税。由于各种经济合同的纳税人是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其计
税依据是合同所载的金额,因而出于共同利益,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可以经过合理筹划,
使各项费用及原材料等的金额通过非违法的途径从合同所载金额中得以减除,从而压
缩合同的表面金额,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如企业甲和企业乙欲签订一加工承揽合同,数额较大。由于加工承揽合同的计税
依据是加工或承揽收入,而且这里的加工或承揽收入额是指合同中规定的受托方的加
工费收入和提供的辅助材料金额之和,因此,如果双方当事人能想办法将辅助材料金
额压缩,问题便解决了。具体的做法就是由委托方自己提供辅助材料,如果委托方自
己无法提供或是无法完全自己提供,也可以由受托方提供,当然这时的筹划就要分两
步进行。第一步,双方签订一购销合同,由于购销合同的适用税率为0.3‰,比加
工承揽合同适用税率0.5‰要低。只要双方将部分或全部辅助材料先行转移所有权,
加工承揽合同和购销合同要缴纳的印花税之和便会下降。第二步便是双方签订加工承
揽合同,其合同金额仅包括加工承揽收入,而不包括辅助材料金额。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济交易活动能当面解决,一般是不用签订合同的,上
面所说的筹划中,辅助材料的购销是不用订立购销合同,这也会省去部分税款。如果
经济当事人双方信誉较好,不签加工承揽合同当然更能节省税款但这样可能会带来一
些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压缩金额筹划法在印花税的筹划中可以广泛地应用,比如互相以物易物的交易合
同中,双方当事人尽量互相提供优惠价格,使得合同金额下降到合理的程度。当然这
要注意一下限度,以免被税务机关调整价格,最终税负反而更重,以致得不偿失。
三、参与人数筹划法
这种筹划方法极其简单,操作很是方便,其思路就是尽量减少书立使用各种凭证
的人数,使更少的人缴纳印花税,使当事人总体税负下降,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根据印花税相关法规,对于应税凭证,凡是由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共同书立的,
其当事人各方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人。
如果几方当事人在书立合同时,能够不在合同上出现的当事人不以当事人身份体
现在合同上或根本就不体现在合同上,则效果就达到了。比如甲、乙、丙、丁四人签
订一合同,乙、丙、丁三人基本利益一致,就可以任意选派一名代表,让其和甲签订
合同,则合同的印花税纳税人便只有甲和代表人。
这种筹划方法也可以应用到书立产权转移书据的立据人。因为一般来说产权转移
书据的纳税人只有立据人,不包括持据人,持据人只有在立据未贴或少贴印花税票时,
才负责补贴印花税票。但是如果立据人和持据人双方当事人以合同形式签订产权转移
书据,双方都应缴纳印花税。因而这时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尽量少的当事人成为纳税
人,税款自然就会减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