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的一般方法
录入时间:2003-06-03
【中华财税网北京06/03/2003信息】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及其特点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
以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投资、理财、组织、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以达到
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必须紧紧抓住其以下三个特点:
1.合法性
税收筹划不仅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立法的意图,这是税收筹划区别于
偷税避税的根本点。税收筹划和偷税避税的结果都是少缴税款、减轻税负。但偷税是
以弄虚作假的方式实施的,不仅违反了税法规定,更违反了立法意图,必将受到严惩,
避税则是抓住税法的疏漏进行的,尽管不违反税法规定,但却违反税法立法意图,
顶多一时得逞;而税收筹划以税收政策为导向,不仅符合税法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立
法意图。国家在制定税法及有关制度时,对税收筹划行为早有预期,并希望通过税收
筹划行为引导全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与税收的合理分配,以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因此,
税收筹划不仅不违法,而且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
2.超前性
“筹划”就是事先规划、设计、安排的意思。税收筹划就是要将税收作为影响纳
税人最终收益的重要因素,对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
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纳税人追求较低的税负和最大的税后财务利益是其进行税收筹划
的内在动力,对不同的纳税人和不同的行为规定有差别的税收待遇,这是国家有意为
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的外在操作空间。这两点是税收筹划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只有存在可筹划空间,纳税人才可以选择较低的税负,取得最大的财务利益;只有纳
税人有进行税收筹划的内在动力,国家才可用有差别的税收待遇,从利益上诱导纳税
人对自己的投资、理财、经营活动朝着国家鼓励的方向做出规划、设计、安排,从而
实现国家调控政策。因此,税收筹划是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与贯彻国家调控政策的统
一,必须是纳税人对其投资、理财、经营活动的决策行为,是在这些活动之前进行的,
而不是在既定的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后,对其既定结果以及纳税义务进行事后改
变。这种改变目的只是少纳税款,并不能实现国家宏观调控。要进行这种事后的改变
只有采用弄虚作假的方法,势必异化为偷税行为。
3.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对纳税人而言税收筹划的最根本目的是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即使个
人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不仅仅少纳税金,
使个别税种税负或纳税人整体税负的降低。这是因为税收筹划的结果--纳税人税务计
划只是财务计划、企业计划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标必须服从以纳税人整个财务计
划、企业计划这些整体目标。一种税少纳了,另一种税可能要多纳,整体税负不一定
要降低;整体纳税支出最小化的方案不一定是使纳税人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税收筹划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现在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未来的财务利益;不仅
要考虑纳税人的短期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的长期利益;不仅要考虑纳税人所得增加,
还要考虑纳税人的资本增值;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而且还要
尽量使纳税人因此承担的各种风险,如税制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
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降到最低。总之,税收筹划只有从纳税人财务计划、
企业计划这些整体利益出发,趋利避害、综合决策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是正确进行税收筹划实际操作的前提。
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一)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不同的筹资方案其税负轻重存在差异,这便为纳税人进行筹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提供了操作空间。
1.债务比例的确定
利用债务筹资,纳税人不仅可以获得利益收益额,即(息税前投资收益率-负债
成本率)×负债总额×(1-所得税率);而且负债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与不能作
为费用支出只能以税后利润中分配的股利支付相比,负债筹资可以少缴所得税,获得
节税收益。因而在息税前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的情况下,提高负债比例,便可
获得更多的上述两种收益,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但也不是负债越多越好,因为
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增大,甚至发生债务危机。债务筹资的税
收筹划就是要尽可能找出最适合的负债比例。
2.融资租赁的利用
通过融资租赁,纳税人不仅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产,保存举债能力,更主要的
是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折旧作为成本费用,减少了所得税的征税基数,少
纳所得税,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还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因此,
融资租赁的节税收益是非常明显的。
3.筹资利息的处理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筹资的利息支出,凡在筹建期发生的,计入开办费,自企业
投产营业起,按照不短于五年的期限分期摊销;在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计入财务费
用,其中与购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是有关的,在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虽已交付使用,
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以前,计入购建资产的价值。而计入财务费用便可一次性全额
抵减当期收益,计入开办、或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价值,则要分期摊销,逐步冲减
以后各期收益。其区别在于计入财务费用可以尽快扣除筹资利息,减少风险,获得资
金的时间价值,相对节税。因此,应尽可能加大筹资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的份额,
获得相对节税收益。为此应尽可能缩短筹建期和资产的购建周期。
4.债券溢价、折价摊销方法的选择
债券溢价、折价的摊销实质上是对利息费用的调整,因而是所得税额的影响因素。
债券溢价、折价摊销的方法又有实际利率法和直线法两种。不同的摊销方法不会影
响利息费用总额,但如果使用实际利率法,前几年的溢价摊销额少于直线法的摊销额,
前几年的利息费用大于直线法的利息费用,企业前期纳税较少,后期纳税较多,可
以获得相对节税收益;如果使用直线法,前几年的折价摊销额大于实际利率法的摊销
额,前几年的利息费用也大于实际利率法的利息费用,企业同样前期纳税较少,后期
纳税较多,可以获得相对节税收益。因而纳税人应使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价,应
使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折价。
(二)投资过程的税收筹划
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投资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或方向具有多样性,
而不同的投资方式、组织形式、投资地点、投资行业或方向的税收待遇也各有差异。
作为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应纳税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因此,
纳税人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重视税收筹划的作用。
1.投资方式的选择
按方式的不同,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通过购买经营资
本物兴办企业,掌握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从而获取经营利润。间接投资是指对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一般来说,进行直接投资应考虑的税制因素要比间接
投资多。因为直接投资者要面对企业缴纳的所有税种,如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
行为税等。而间接投资一般仅涉及对股息和利息征收的所得税。因而在直接投资中税
收筹划有更大的空间,几乎是全方位的。
除需对正常的生产经营问题进行税收筹划外,直接投资还面临着收购现有亏损企
业或是兴建新企业的税收筹划问题。收购现有亏损企业可能增加企业负担,但可以省
去大笔筹建费用,又可与被收购企业合并纳税,抵补被收购企业的亏损,少缴所得税,
降低整体税负。新建企业可以不背包袱,但筹建费用很大,又得不到税收优惠。因
而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间接投资按具体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其他金融资产投
资。上述每一种形式又有不同的种类,每一种形式每一种类的投资收益又面临不同税
收待遇。例如股票投资取得的股息和红利必须计缴所得税,而国库券投资利息则可以
免税。因此,间接投资必须综合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进行税收筹划。
2.组织形式的选择
投资创办企业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多种组织形
式可供选择。如果人手较少,规模不大,应选择独资企业。因为,对这类组织形式的
企业,核算要求不高,税款一般定期定额征收,实际税负较低。如果规模不很大,但
投资人数较多,则宜选择合伙方式。因为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一样只按个体工商
户工薪所得征个人所得税,不征企业所得税,不存在所得税的重复征税问题,与公司
制企业相比税负较轻,又因为合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为先分后税,如果投资人多,
势必降低适用税率,获得节税效益。如果规模较大,则应选择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
有限公司,一是对企业外在形象和信用有益;二是公司制企业有五年补亏、股东借款
利息扣税、再投资抵免、保留盈余等各种优惠可享受。在这两类公司制组织方式中,
则应力求股份有限公司形式。因为,不论外在形象,还是税收优惠,股份有限公司都
无疑优于有限责任公司。
就公司制企业内部组织而言,又有设立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选择,子公司为独立法
人,可享受免税期等许多优惠;而分公司不是法人,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其经营过
程中的亏损可以并入总公司损益,因此可少缴部分所得税。企业初创,发生亏损的可
能性较大,如果采用分公司的形式,就可将亏损转嫁到总公司,减轻总公司的所得税
负。而当企业能稳定获利时,设立子公司则可享受许多税收优惠。
3.投资地点的选择
投资地点的选择,除了考虑基础设施、原料供应、金融环境、技术和劳动力供应
等一般因素外,不同地点的税制差别也应作为考虑的重点。无论是国内投资还是跨国
公司,均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间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负较
低的地点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节税利益。在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
开发区的企业所得税一般为15%,而国内一般地区则为33%,差幅高达50%,绝对差
为18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有的国家或地区不征企业所得税,有的税率高达50%
以上,差距更大。可见,投资地点的选择对投资净收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4.投资行业的选择
同投资地点的选择一样,行业性税收优惠及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也不容忽视。例
如:在我国所有行业中,所得税负最轻的,如对港口码头建设的投资税率为15%,而
且从获利年度起五年免税,五年减半征收;税负较轻的,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税率为15%,从获利年度起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而
没有税收优惠的其他行业所得税率为33%,且没有免征和减征期,可见差别之大,而
且我国今后的税收优惠必将走上逐步取消地区优惠,大大强化行业优惠之路。因此,
纳税人应精心筹划投资行业。
(三)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经营过程中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因此在经营过程
中应主要对涉及上述多税种的事项进行筹划以获得税收利益。
1.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只有符合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条件,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企业经营无大的影响时,
这种筹划才是有意义的。其具体方法是:设X为各期不含税进货额,Y为相应各期不含
税销售额,如果一般纳税人的进销项税率均为17%,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
则当YX17%--XX17%>Yx6%,即当X/Y<64.71%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轻于一
般纳税人,应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而当X/Y>64.71%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轻
于小规模纳税人,此时,应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用此办法可测算出下表:
一般纳税 小规模 不含税 含税节 说明
人增值税 纳税人 节税点 税点
税率 征收率
17% 6% 64.74% 61.04% 当含税、不含
17% 4% 76.47% 73.53% 税的X/Y小
于相应各节
13% 6% 53.85% 50.80% 税点时,应选
择小规模纳
13% 4% 69.23% 66.57% 税人,反之则
相反。
2.混合销售的税种选择
当纳税人增值税应税货物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基本相等,能较容易使
销售额或营业额超过对方时,这种筹划才是有意义的。具体方法是:设X为各期不含
税进货额,Y为相应各期不含税销售额,如果一般纳税人的进销项税率均为17%,营
业税税率为3%,则当YX17%-XX17%>YX(1+17%)X3%,即当X/Y<79.35%时,
选择营业税可以少缴税。因此,应采取能加大营业额的经营策略,使其超过增值税销
售额。测算出下表:
增值税适 营业税适 节税点 说明
用税率 用税率
17% 3% 79.35% 1.当X/Y小于
相应各种节税点
17% 5% 65.59% 时,应选择营业
税,反之则相反。
13% 3% 73.92% 2.节税点的大小
与X、Y含税不
13% 5% 56.54% 含税无关
3.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价格选择
增值税法规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游艇、摩托车、应征消费
税的汽车以外的固定资产,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以免税:①属于企业固定
资产目录所列货物;②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的货物;③销售价格不超
过其原值的货物。不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使用过的其他属于货物的固定资产,一律按
4%的征收率计征增值税。这里便存在销价是否应超过其原值的筹划问题。设某项已
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的原值为Y,其售价超过原值的金额为X。因为只有当X大于因此而
缴纳的增值税时,才应使总销价超过原值,由此可得不等式X>(X+Y)/(1+4%)×4
%,解之得X/Y>4%,即只有当售价大于原值的金额高于原值的4%,才应接受高于
原值的售价,否则就应以原值出售,以获取免税收益。另外,因为高于售价出售会因
此增加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因此实际操作中上述比例应按5%
或6%掌握。
4.包装物的处理
消费税作为特别调节的税种,税率较高,税负较重,而实际从价定率征收的消费
品如果和包装物一起销售,不论包装物是否单独计价,也不论会计上如何处理,均应
并入销售额汁征消费税。因此,包装物与消费品可分离,包装物数量和金额较大的纳
税人如果改包装物同消费品一起销售、出借,则销售额会因此大幅下降,消费税也会
因此大幅减少,从而获得节税收益。
5.营业额的最小化
营业税一般以纳税人的毛收入为营业额全额征收。因此,尽量使毛收入等于纳税
人的纯劳务收入便可减少营业额,获得节税收益。例如,建筑业中包工不包料可比包
工包料少纳营业税。特别是建筑物中的大件,如电梯、中央空调等。由制造厂商直接
售给甲方,建安企业只负责安装,建安企业就可大大降低营业额,少缴纳营业税,获
得很大的节税收益。
6.其他方法
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还有很多方法,如当物价持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采
用加速折旧法,提前费用的发生,推迟收入的实现,加快坏账损失的处理和固定资产
清理的速度,提前增加固定资产等方法都可以获得所得税相对节税收益。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但应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应紧紧抓住税收筹划的三大特点进行,
谨防异化为偷避税行为或不利于纳税人的整体利益。 (ao20030507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