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积极意义
录入时间:2002-05-28
【中华财税网北京05/28/2002信息】 有一位学者出国考察遇到这样一件事:有
一天,他看到街上某处排起了长龙且人们焦急地等待着什么,便好奇地问陪同人员:
“这些人在做什么?”陪同人员告诉他:“这些人在等着缴税。”这位学者感叹到:
“外国人的思想觉悟就是高,就连纳税也这么积极。”陪同人员说:“今天是本月纳
税的最后一天,明天再缴就要多缴几倍的罚款。”这位学者感慨道:“原来外国人也
不愿意缴税,只是他们会算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都
想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这是可以理解且是十分正常的事情。问题是用什么手段达到
自己的目的。采取偷税、逃税、骗税和抗税等违法行为虽然能够减轻税负,但这些行
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何做到既不违反国家法律又能使企业减轻税负呢?进行合
理的税收筹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优惠政策或税法不
反对的办法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税收筹划不仅能减轻企业的税负,还
有其他积极的意义。
一、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
资金、成本(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大要素。企业的经营管
理工作就是围绕如何有效使用资金,合理摊销及降低成本(费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目
标利润而开展的。税收筹划就是实现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离不开会计。企业设账、记账要考虑税法的
要求。当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的要求不一致或允许进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时,
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税收筹划正确进行纳税调整,正确记税,正确编制财务报告,并进
行纳税申报,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发挥会计的多重功能。
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抑制纳税人偷、逃税等违法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税收筹划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纳税人进行税
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增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
初衷的确是为了少缴税和缓缴税,但这一目的达到是通过采取合法或不违法的形式实
现的。企业对经营、投资、筹资活动进行税收筹划正是利用国家的税收调控杠杆取得
成效的有力证明。
现在,进行税收筹划的企业多是一些大、中型企业或三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纳税
一般比较规范,相当一部分还是纳税先进单位。也就是说进行税收筹划或税收筹划搞
得好的企业往往纳税意识也比较强。税收筹划与纳税意识的这种关系体现在:
(一)税收筹划是企业纳税意识提高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
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二)企业纳税意识增强与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具有共同的要求,即
符合或不违反税法规定。(三)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和正确进行会计处
理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同时,依法建账也是企业依法纳税的基本要求。
三、税收筹划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企业就不会因为偷、
逃税而担惊受怕或被处罚,从而规避了因为违反税法而带来的经营风险。
四、税收筹划有利于、有助于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
税收筹划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还可以防止纳税人因违反税法而缴更
多的税款和罚款,有利于纳税人实现财务利益的最大化。
五、税收筹划有利于普及税法及财务法律知识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是企业的财会人员熟知税法及相关的财经法规。企业进
行税收筹划离不开财会人员。财会人员既要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
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及相关行业的有关政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就是学习
税法及财经法规知识的过程。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对税法及财经法规知识普及有
积极的意义。
六、税收筹划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鼓励政策,进行
投资、筹资、企业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税收
负担,但在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生
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七、税收第划有利于国家逐步完善税制
税收筹划是针对税法中的优惠政策及税法中没有规定的行为而进行的,因此在税
务人员进行税收征管过程中会针对企业进行的税收筹划工作而发现税法中存在的不完
善的地方,这些问题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反馈可作为完善税法的依据,有利于税法的
逐步完善。
八、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税收筹划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量,甚至
可能增加国家税收收入总量
税收筹划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虽然降低了企业税负,但是随着产业布局的逐步合理,可以促进经
济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上去了,收入和利润增加了,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国家
的税收收入也将同步增加。(i200204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