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收筹划基础 > 正文

征纳往来——处理好征税人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62)

录入时间:2002-01-16

  【中华财税网北京01/16/2002信息】 七、固定资产投资法 [例6-7] 某纺织印染厂1993年将600000元更新改造基金全部用于 购置生产设备,扩大生产劳动规模。该厂分织部、纺部和印染三个分厂,主要生产设 备为纺纱机、织布机及印花机三类。现收集资料如下: (1)市场销售情况。自1988年纺织行业走出低谷之后,棉纱、棉布、印染 布一直走俏,供不应求。 (2)棉纱主要在国内销售。由于全国纺纱能力低于织布能力,所以棉纱价格逐 年看涨。同时,棉花价格也上涨很快,纺织厂普遍采用化纤原料以降低生产成本;棉 布全部销往东欧,外销价格看好,但产品质量要求高,印染布现在畅销美国,但市场 有不稳定的征兆。 (3)三个工厂设备都可以买到,但都是议价。为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厂部召开 投资决策大会,研究添置何种组织设备为最优。会上提出了三种投资方案,即添置纺 纱机、添置织布机和添置印花机。投资额都是600000元,设备使用年限分别是 4年、5年和6年,设备报废时无残值,用年限法折旧。三种方案实现净利润见表6 —13。 表6-13 三种方案净利润比较 单位:元 使用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年限 税后净 折旧额 现金净 税后净 折旧额 现金净 税后净 折旧额 现金净 利润 流入量 利润 流入量 利润 流入量 0 (600000) (600000) (600000) 1 120000 150000 270000 50000 12000 170000 10000 100000 110000 2 20000 150000 170000 40000 12000 160000 10000 100000 110000 3 30000 150000 180000 30000 12000 150000 20000 100000 120000 4 40000 150000 190000 20000 12000 140000 30000 100000 130000 3 10000 12000 130000 40000 100000 140000 6 50000 100000 150000 合计210000 600000 810000 150000 600000 750000 160000 600000 760000 方案A、方案B、方案C分别是购买纺纱机、购买织布机和购买印花机这三种方案。 要求 用非贴现法和贴现法(贴现率要求为10%)分别评价三种方案的优劣。 分析 从表6-13可看出三种方案的现金流入量存在差异。方案A是起伏状态, 方案B是递减状态,方案C是递增状态。等量的投资,投资效果截然不同。 1.方案比较指标计算。非贴现法包括投资报酬率和投资回收期两种方法;贴现 法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依照所提供的数据,分别进行如下比 较: (1)应用投资报酬率法进行比较。 年平均报酬率=年平均税后净利润/平均投资额 方案A的年平均报酬率=(120000+20000+30000+40000) /4 =52500(元) 方案B的年平均报酬率=(50000+40000+30000+20000+ 10000)/4 =30000(元) 方案C的年平均报酬率=(10000+10000+20000+30000+ 40000+50000)/4 =26667(元) 三种方案平均投资额计算见表6一14。 表6-14 三种方案平均投资额 单位:元 使用年限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年折旧额 投资余额 年折旧额 投资余额 年折旧额 投资余额 0 600000 600000 600000 1 150000 450000 120000 480000 100000 500000 2 150000 300000 120000 360000 100000 400000 3 150000 150000 120000 240000 100000 300000 4 150000 0 120000 120000 100000 100000 5 120000 0 100000 100000 6 100000 0 方案A的平均投资额=[(600000+450000)/2+(450000 +30000)/2+(30000+150000)/2+(150000+0) /2]/4 =300000(元) 方案B的平均投资额=[(600000+480000)/2+(480000 +360000)/2+(360000+240000)/2+(240000+ 120000)/2+(120000+0)/2]/5 =300000(元) 方案C的平均投资额=[(600000+500000)/2+(500000 +400000)/2+(400000+300000)/2+(300000+ 200000)/2+(200000+100000)/2+(100000+0) /2]/6 =300000元 各投资方案平均报酬率分别为: 方案A的平均报酬率=52500/300000=17.5% 方案B的平均报酬率=30000/300000=10% 方案c的平均报酬率=26667/300000=8.889% (2)应用投资回收期法进行比较。根据资料,三种方案现金净流入量各年累计 数综合见表6-15。 原始投资额为600000元,即现金净流入量累计达60万元的年数为投资回 收的年数。三种方案的回收期分别为: 表6-15 现金流入量各年愿计数 单位:元 使用年限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0 1 270000 170000 110000 2 440000 330000 220000 3 620000 480000 340000 4 810000 620000 470000 3 7500000 610000 6 760000 方案A的回收期=2+(600000-440000)/(620000-44 0000)=2.89(年) 方案B的回收期=3+(600000-480000)/(620000-48 0000)=3.86(年) 方案C的回收期=4+(600000-470000)/(610000-47 0000)=4.93(年) (3)应用净现值法进行比较。根据要求,贴现率为10%,按所提供的资料, 三种方案的现值见表6-16。 表6-16 三种方案现值比较 单位:万元 年限 现值系数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现金流入量 现值 现金流入量 现值 现金流入量 现值 1 0.909 27 24.543 17 15.453 11 9.990 2 0.826 17 14.042 16 13.216 11 9.086 3 0.751 18 13.518 15 11.265 12 9.012 4 0.683 19 12.977 14 9.562 13 8.879 5 0.621 13 8.0732 14 8.694 6 0.564 15 8.46 合 计 81 65.08 75 57.569 76 54.13 原始投资额 60 60 60 净 现 值 5.08 -2.431 -5.87 方案A的净现值=[27/(1+10%)+17/(1+10%)2次方+18 /(1+10%)3次方+19/(1+10%)4次方]-60 =5.08(万元) 结果表明,10%的贴现率实际上可达到并被超过,表明方案A可行。 方案B的净现值=[17/(1+10%)+16/(1+10%)2次方+15 /(1+10%)3次方+14/(1+10%)4次方+13/(1+10%)5次 方]-60 =-2.431(万元) 结果表明,方案B达不到10%的贴现率。 方案C的净现值=[11/(1+10%)+11/(1+10%)2次方+12 /(1+10%)3次方+13/(1+10%)4次方+14/(1+10%)5 次方+15/(1+10%)6次方]-60 =-5.87(万元) 表明方案C比方案B更达不到贴现率10%的要求,所以方案B、方案C均不行。 (4)应用净现值系数法进行比较。 现值系数=现金流入量现值/现金流出量现值 方案A的现值系数=650800/600000=1.09 方案B的现值系数=575600/600000=0.96 方案c的现值系数=541300/600000=0.90 (5)应用内含报酬率法进行比较。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方法,在每期的现金净流 量不相符的情况下,先采取逐次测试法,然后用插值法来进行计算。 逐次测试法。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将计算过的各期现金净流入量的净现值与原 始投资比较。净现值为正数,表明估计的贴现率小于该方案的实际报酬率,应适当提 高估计的贴现率继续进行计算;如净现值为负数,则表示估计的贴现率大于实际报酬 率,可降低估计的贴现率再计算。经逐次测试,找到由正到负的两个邻近的贴现率, 再用插值法求出每一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本例在进行净现值比较时,曾选用10%的贴现率为计算标准。计算结果,方案 A净现值为正,方案B、方案C净现值为负数,则方案A的贴现率可提高,方案B、方案C 相对10%的贴现率要下降。我们把10%作为第一次测试的贴现率。第二次测试, 方案A贴现率暂定为14%,见表6-17。 表6-17 方案A第二次测试表 期间现值系数ci次方=14%现金净流入量(元) 现值(元) 1 0.877 270000 236790 2 0.769 170000 130730 3 0.675 180000 121500 4 0.592 190000 112480 合计 810000 601500 原始投资额 600000 净现值 1500 净现值为正数1500元,再提高贴现率,第三次测试估计贴现率15%,见表 6-18。 表6-18 方案A第三次测试表 期间 现值系数ci次方=15% 现金净流入量(元) 现值(元) 1 0.870 270000 234900 2 0.756 170000 128520 3 0.658 180000 184440 4 0.572 190000 108680 合计 810000 590540 原始投资额 600000 净现值 -9460 上述结果表明,方案A的内含报酬率在14%~15%之间,再用插值法。 贴现率 净现值 14% 1500 X% ?% 1% 1500 0 10960 15% -9400 X%/1%=1500/10960 X%=0.137% 所以,方案A内含报酬率为14.137%。 同理,方案B内含报酬率为8.337%,方案C内含报酬率为6.786%。 2.三种方案指标汇总(表6-19)。 表6-19 三种方案指标汇总 比较项目 方案A 方案B 方案C 一、非贴现法 1.投资报酬率(%) 17.5 10 8.89 2.投资回收期(年) 2.89 3.86 4.93 二、贴现法 3.净现值(元) 50800 -24310 -58700 4.现值系数 1.09 0.96 0.90 5.内含报酬率(%) 14.137 8.337 6.786 3.方案评价。从非贴现法和贴现法几方面分析,添置纺纱机均优于其余两方案。 方案要求在投资期内贴现率达10%,只有方案A可行。另外,根据厂内实际情况,添 置织布机产品质量一直上不去,添置印花机美国市场又前途莫测,设备购进是议价, 市场不看好、有风险,应否定方案B和方案C,选择方案A是正确的投资方向,也符合国 家方针。 八、适时对策法 适时对策是适当地将收益和费用的结算日期滞后数日或提前数日,由此达到节税 的目的,但一般来说,这种节税方法所带来的节税额,其实质意义并不是税金支出的 减少,而是由适当合法地利用某种日期之间的时间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一种利息收 入或支出。例如,企业所得税计算标准是企业所得,通常企业所得是以一定的事业年 度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亦即月初至事业年度结束之日即月末这一期间来计算企业所得, 在此基础上确定征收额。作为节税对策,国外有些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征得税务部 门同意之后,将销售收入计算截止日提前至每月20日,而最后一个月的销售收入做 出一定的调整之后进行年度的损益计算,由此来带来一些节税效果。 九、优劣比较法 这种对策主要用于税法允许进行某种选择的场合。例如,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税法上允许采用定额法、定额比例法及其他一些折旧方法。由于每种方法计算出的所 得税额是不一样的,从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其中最有利的折旧方法。再如,库存资产 的评价方面,税法上也允许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一般地,在通货膨胀时,宜用后进 先出法,而在经济发展稳定时期,为减轻评价值宜用低价法,这样选择可以减少税金 支出。这里的后进先出法,就是把库存物品的消耗看成是从最近时期购买的物品开始 的,这样,当购买的物品价格渐渐上涨时,就可以最低价格水平对库存资产进行评价。 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按此方法,昨天买入,今天卖出,不会产生名义收入。 而低价法则是将期末库存资产进行分类,对同一种类,从各种评价中,或从根据某种 方法所得的购置价格和以期末时的市场衡量所得的库存资产的价格两者中选择一个最 低的价格水平作为库存资产的评价值。 十、所得分散法 这是通过建立子公司,给家庭从业人员付工资、联营、信托等分散企业所得及个 人所得,从而达到节税目的的方法,也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的一 些企业也有用此法节税的。 在累进税制下,所得分散节税显得很重要。因为,一般所得税,较常用的是累进 税率,它随所得的增加而增加。档次爬升现象会使企业税负急剧增加。如何使分散合 理合法,是这个方案的关键。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给雇员支付工资。由于个人所得税也须缴纳累进所得税,因此这种节税需 要经过缜密的计划,尽可能将支付转化为不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如企业买免税 国债券,将国债券支付给职工,又如给职工提供福利性实物等。 (2)通过向子公司转移支付,将税负较高的所得分散,转移到免税或轻税的地 区。 (3)通过信托的方法将集中的所得分散到信托公司的名下。 (4)通过联营,将免税企业或减税企业作为联合的合作伙伴,从而分散所得。 十一、费用否定项目法 国外的某些税法对有些费用如交际费、招待费、保密费等是要征税的。随着市场 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部分费用有越来越大的倾向,从而构成 企业的一大负担。为了抑制这些费用的日益增长,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有些企业把 交际费用等按每人的营业实绩作为包干费用每月一次性支付给职员。这样,这部分就 被视为职工的薪水,税收的征管对象变成个人。此外,企业把交际费打进制造成本, 招待费算成会议经费等,都是转移费用。这些都属于费用否定项目节税筹划方法。 十二、损益临界点法 一方面通过比较企业和个人的税负的轻重,确定以何种纳税方法为基础,另一方 面也可以比较企业的产量、价格、成本,寻找最佳节税临界点。 由于同时存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因此企业经营中存在大量临界节税筹划方法。 一笔企业所得无论留在企业内上缴企业所得税,还是转移给个人上缴个人所得税都有 一个临界点问题。这个临界点可用来作为是否转移的参考依据。对企业来说,往往在 流转税问题上也有同一流转销售缴纳两个完全不同的销售税,也有一个节税临界点问 题,企业在联营、合营、信托等过程中,也有一个临界点节税筹划。这种筹划的关键 在于寻找最佳税负,借以保护企业及个人合法权益。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