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筹划宝典:企业销售的纳税筹划——产销规模的筹划
录入时间:2001-11-21
【中华财税网北京11/21/2001信息】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家都想把“蛋
糕”做得尽量大,于是有人认为企业的产销规模应该是越大越好。基实不然。产销规
模越大,并不代表企业的“蛋糕”会成正比例增大。相反,企业实力在产销规模的无
效扩张中反而会被削减。从实际经验来看,企业销售纳税筹划的任务首先应该是科学
确定合理的产销规模水平。
产销规模最大化可能会带给企业许多弊病。当企业产销规模过于庞大时,企业税
前的账面收益也会因此而极度膨胀。但税收具有一定的纳税期限,而且具有固定性和
强制性。当通过极度膨胀的应税账面收益计算出的应纳税额超过企业现金供给时,就
会出现迟滞纳税、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这对于企业来讲并非好事,因为这些情况会
表现出企业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况,从而使得企业的声誉受损,企业的无形资产也会相
应损失一部分。
另外,产销规模影响企业税负,同时受到纳税金额的限制。生产的完成对实现销
售收入有促成作用,而销售所实现的收入又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税款的计
征过程中,由于计税依据是企业账面记载的应税收益额及税法所规定的税率,因而企
业实际所取得的现金流入量并不能影响税款征收额。实际上,税款征收额有赖于现金
的实际流入量,所以在企业账面应税收益额与企业实际现金收益额不对等的情况下,
会导致税款征收与企业现金供应量的脱节。但因为税收所固有的固定性和强制性,决
定了税收对企业账面收益的刚性约束,所以企业的产销规模必须保持在适当水平上,
使得现金收益足以承担应纳税款。
如何对产销规模进行界定呢?其关键在于企业获利能力和一贯的变现能力。企业的
获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产销活动中获得利润的能力;而变现能力则反映企业在短期内变
现的能力。另外,企业的获利能力离不开企业的营运能力,两者一般呈正比例关系。
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很容易知道产销量增长对企业盈利的影响,那就是“两点
效应”,这两点便是企业因产销量变化而出现的两个盈亏分界点。在两点之外,产销
量的增长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在两点之间,产销量的增长却会使企业获利。
如果企业的变现能力较强,可以相应支持较大的产销规模;如果变现能力较弱,
扩大产销规模便是扩大企业经营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产销规模的确定应依托企业的变现能力、获利能力及营运能力,
明确产销规模效应曲线中的盈亏分界点。
例17-1 某汽车钢圈厂生产轿车钢圈。经预测,销路好时,从2001年开始,
以后10年中,每年可销8万只钢圈,概率是0.4;销售差时,则每年只能销4万
只钢圈,概率是0.6。某汽车制造厂希望钢圈厂供给配套用钢圈,洽谈价格为:
(1)如能保证供应,则汽车制造厂在今后10年内不再购置其他厂的钢圈,每
只钢圈价格为150元。
(2)如果钢圈厂每年只能供应4万只钢圈,则售价降低3%。
(3)如果每年固定供应8万只钢圈,则价格降低5%(超过4万只,不足8万
只,也按此价收购)。
钢圈厂根据上述洽谈结果,分析了本厂的情况:
(1)如果要达到年产量4万只钢圈,需将成型车间改建,投资50万元,由企
业自有资金解决,2001年年初改建,年底可完工。
(2)如果要达到年产量8万只钢圈,需扩建成型车间,投资800万元,除了
自有资金50万元外,其余资金由贷款解决,年利率6%,也可以于2001年初开
工,年底完工。
(3)钢圈厂现有生产轿车钢圈的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折旧率为20%,
每年分摊管理费为10万元,每只钢圈的变动成本为75元,扩建后则可下降8%。
(4)经市场预测,1994年后的10年内,其他汽车制造厂也需要该种钢圈,
预计每年需求量大的话可达3.2万只,概率是0.6;需要量少的话,也要1.2
万只,概率是0.4,每只钢圈售价150元;另外,需缴5%的流转税和33%的
所得税。
该厂财务部门根据掌握的资料,对市场销售、购买者的要求,以及本厂的具体情
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三个可行性方案供厂长选择。
方案一:
用自有资金投资50万元改建车间,生产4万只钢圈,全部卖给该汽车制造厂,
则:
产品单价=150元/只×(1-3%)=145.5元/只
年销售额=145.5元/只×4×10四次方=582万元
年固定费用=(年固定资产+新增投资)×折旧率+年应摊管理费
=(1000+50)万元×20%+10万元=220万元
年变动成本总额=75元/只×4×10四次方=300万元
年总费用=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总额
=220万元+300万元=520万元
年销售利润=年销售收入-年销售总成本-流转税
=582万元-520万元-582万元×5%=32.9万元
年应纳所得税=年销售利润×33%
=32.9万元×33%=10.857万元
年税后利润=年销售利润-年应纳所得税
=32.9万元-10.857万元=22.043万元
投资回收期=投资额/年税后利润=50万元/22.043万元/年
≈2.27年
方案二:
贷款750万元,自有资金50万元,总投资800万元扩建车间,生产8万只
钢圈,全部卖给该汽车制造厂,则:
产品价格=150元/只×(1-5%)=142.5元/只
年销售额=142.5元/只×8×104只=1140万元
年固定费用=(1000+800)万元×20%+10万元=370万元
年变动费用总额=75元/只×(1-8%)×8×104只=552万元
年总费用=370万元+552万元=922万元
年销售利润=1140万元-922万元-1140万元×5%=161万元
年应纳所得税=161万元×33%=53.13万元
年税后利润=161万元-53.13万元=107.87万元
投资回收期=800万元/107.87万元/年≈7.42年
方案三:
扩建成型车间,达到8万只钢圈的生产能力,一部分产品供应汽车制造厂,一部
分钢圈卖给其他厂,则:
每年供应汽车制造厂钢圈数量=4万只×0.6+8万只×0.4=5.6万只
销售额=150元/只×(1-5%)×5.6万只=798万元
每年供应给其他厂钢圈数量=3.2万只×0.6+1.2万只×0.4
=2.4万只
销售额=150元/只×2.4万只=360万元
年总销售量=5.6万只+2.4万只=8万只
年总销售额=798万元+360万元=1158万元
年销售利润=1158万元-922万元-1158万元×5%
=178.1万元
年应纳税金=178.1万元×33%=58.773万元
年税后利润=178.1万元-58.773万元=119.327万元
投资回收期=800万元/119.327万元/年≈6.70年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三种方案哪一个最佳。三种方案主要指标见表17-1。
表17-1 三种方案比较表
比较项目 单位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产量 万只 4 8 8
2.投资 万元 50 800 800
其中:贷款 万元 - 750 750
3.销售额 万元 582 1140 1158
4.总费用 万元 520 922 922
5.销售税金 万元 29.1 57 57.9
6.销售利润 万元 32.9 161 178.1
7.所得税 万元 10.857 53.13 58.77
8.税后利润 万元 22.043 107.87 119.33
9.投资回收期 年 2.27 7.42 6.70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方案二的税后利润是方案一的4.89倍,投资回收期是
方案一的3.27倍;而方案三则分别是方案一的5.41倍和2.96倍。所以方
案三是最佳选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