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分工
颁布时间:2005-07-08
2005年7月8日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十大重
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年
度实施计划、国家支持的重点。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
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
(发展改革委会同建设部、国管局等)
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
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国家重点抓好
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发展改革委
会同国资委、有关行业协会)
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
(财政部、商务部、交通部、农业部)。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铁道
部)。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开发
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节能农业机械(农业部)。推动《乘
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质检总局会
同发展改革委、交通部等)。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
醇汽油推广工作(发展改革委)。
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抓紧出台《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
设计标准的通知》。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
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深化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
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
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部会同有关
部门)
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扩
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发展改革委、
质检总局)。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发展
改革委)。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
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
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农业部)。
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西部电网未覆盖地
区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有居民的海岛大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
源开发利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农业
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
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大力
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林业局)。
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工作的部署,加强以
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推
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加大推行力度。(发展改革委会同电监会)
8.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
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发展改革
委会同有关部门)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重
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
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
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
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
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
的改革。(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
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
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发展改革委会同水
利部、农业部)。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
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农业部)。
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
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
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发展改革委)
5.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
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环保总局、水利部)。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
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
原材料利用率。(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行业协会)
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
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抓紧研究提出
《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意见》(发展改革委会同林业局等)。
3.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
2005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
范性意见(发展改革委)。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
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商务部会同建设部)。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
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
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
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启动“沃土工程”,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农业部)。
3.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
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
的意见(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
4.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
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
用实心粘土砖。有关部门要适时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
作电视电话会议"。(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
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
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等)
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
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发展
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建设部、环保总局等)
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
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
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
广农膜回收利用。(农业部)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
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
五”规划》(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建设部等)、《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展改
革委、海洋局、财政部)、《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农业部)、《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
发展规划》(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
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农业部)。
2.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
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
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
1.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
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
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配合全
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
局等有关部门)。
2.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法制办会同
水利部、建设部等)。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
产者责任制(法制办、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3.加强石油节约、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
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发展改革委、建设部等有关部门)。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
1.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质检总
局、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
2.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
制性能效标准(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发展改
革委)。
3.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质检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
交通部等)。
4.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
验收规范》(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
5.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建设部、质检总局),完善重点
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力度(质检
总局会同有关部门)。
6.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国土资
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村镇规划标准(建设部、国土资源部)。
7.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
技术规范》(国土资源部)。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
1.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
价格形成机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2.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
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全面整顿农业供
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及截留挪用。(发展改革委会同
有关部门)
3.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
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4.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
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5.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
1.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
税务总局等),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建设部、财政部)。
2.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
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财政部会同税务总局)。
3.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财政部)。
4.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
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5.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发展改革
委会同税务总局等)。
6.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
补偿机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环保总局等)。
(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
1.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
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
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
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
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
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科
技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2.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中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
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发展改
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3.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编
制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1.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
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
(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
2.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
案、销售和使用(建设部)。
3.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国土资源部)。
4.在2004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各地节能
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发展改革委、
质检总局)。
5.对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分别组织
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项检查(建设部)。
6.针对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质检总局)。
7.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专项检查(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土资源部、建设
部等)。
8.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发展改革委会同统计局、
环保总局等)。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统计局)。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
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统计局、
林业局、法制办、国管局、电监会、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
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
(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2.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牵头
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发展改革委会
同有关部门)
3.组织实施资源节约的主要工作在地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
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
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地方政府)
4.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
协会的作用。(地方政府、各部门)
(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
1.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
表率作用。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管局),
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统计局),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
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国管局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等)。
2.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
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3.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
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地方政府、中组部)
(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
1.要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
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
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
(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2.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在矿产
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
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
的有效模式,提出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
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发展改革
委会同环保总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
(四)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1.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
“资源节约行”活动。要组织新闻媒体采访,集中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揭露和
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发展改革委、中宣部)。
2.要在工矿企业职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全国总工会),在中小
学校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共青团中央),在宾馆开展“争创绿色饭店”
活动(商务部),在社区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环保总局),在中央国家机关
开展“做节约表率”活动(中直管理局、国管局),在全国质量月开展“降废减损兴
质量”活动(质检总局)。
3.要认真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全国城市节水
宣传周以及世界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建设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
环保总局),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公益广告和征文活动(水利部)。
4.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2005年底在北京举办建设节约型
社会展览会(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择时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先
进典型推广现场会及技术交流会(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