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
水政法[2005]11号颁布时间:2005-01-11
2005年1月11日 水政法[2005]11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
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健全水权转让(指水资源使用权转让,下同)的政策法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
用和优化配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在中央水利工
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指导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陆续开展了水权转让的实践,
推动了水资源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节约和保护。
为进一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规范水权转让行为,现对水权转让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推进水权转让
1.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水
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最
根本的办法是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
效益。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各地
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开展水权转让实践,为建立完善的水权制度创造更多的
经验。
二、水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水权转让既要尊重水的自然属性和客观规律,又
要尊重水的商品属性和价值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统筹兼顾生活、生
产、生态用水,以流域为单元,全面协调地表水、地下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
水量与水质、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实现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4.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水资源所有权由国
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及其水行政主
管部门依法对水资源实行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政府调控
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5.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发展的前提下,为适
应国家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推动水资源向低污染、高效率产业转移。水
权转让必须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基本用水,水权由农业
向其他行业转让必须保障农业用水的基本要求。水权转让要有利于建立节水防污型社
会,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6.产权明晰的原则。水权转让以明晰水资源使用权为前提,所转让的水权必须
依法取得。水权转让是权利和义务的转移,受让方在取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
义务。
7.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尊重水权转让双方的意愿,以自愿为前提进行
民主协商,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水权转让的相关事项。
8.有偿转让和合理补偿的原则。水权转让双方主体平等,应遵循市场交易的基
本准则,合理确定双方的经济利益。因转让对第三方造成损失或影响的必须给予合理
的经济补偿。
三、水权转让的限制范围
9.取用水总量超过本流域或本行政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除国家有特殊规定
的,不得向本流域或本行政区域以外的用水户转让。
10.在地下水限采区的地下水取水户不得将水权转让。
11.为生态环境分配的水权不得转让。
12.对公共利益、生态环境或第三者利益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不得转让。
13.不得向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用水户转让。
四、水权转让的转让费
14.运用市场机制,合理确定水权转让费是进行水权转让的基础。水权转让费
应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引导下,各方平等协商确定。
15.水权转让费是指所转让水权的价格和相关补偿。水权转让费的确定应考虑
相关工程的建设、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提高供水保障率的成本补偿,生态环境和第
三方利益的补偿,转让年限,供水工程水价以及相关费用等多种因素,其最低限额不
低于对占用的等量水源和相关工程设施进行等效替代的费用。水权转让费由受让方承
担。
五、水权转让的年限
16.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要根据水资源管理和配置的要求,综合考
虑与水权转让相关的水工程使用年限和需水项目的使用年限,兼顾供求双方利益,对
水权转让的年限提出要求,并依据取水许可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复核。
六、水权转让的监督管理
17.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应对水权转让进行引导、服务、管理和监
督,积极向社会提供信息,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相关论证,对转让双方达成的协议
及时向社会公示。对涉及公共利益、生态环境或第三方利益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
域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对有多个受让申请的转让,水行政主管部门
或流域管理机构可组织招标、拍卖等形式。
18.灌区的基层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农民用水户间的水交易,在征得上一
级管理组织同意后,可简化程序实施。
七、积极探索,逐步完善水权转让制度
19.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要认真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制订水资源规划,确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按
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切实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
利用。
20.鼓励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水权转让。水权转让涉及法律、经济、社会、
环境、水利等多学科领域,各地应积极组织多学科攻关,解决理论问题。要积极开展
试点工作,认真总结水权转让的经验,加快建立完善的水权转让制度。
21.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加强对水权转让的引导、服务和监督管理,注
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注重保护好公共利益和涉及水权转让的第三方利益,
注重保护好水生态和水环境,推动水权制度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