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劳动人事法规 > 正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的通知

劳社部函[2004]103号颁布时间:2004-06-03

     2004年6月3日 劳社部函[2004]1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就业服务 要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以下简称“新三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就业服 务功能,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更好 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现就加强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将其作为强化就业服务的重要措 施,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手段,加强领导,与其他各项促进就业措施 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二、各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加强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要点》 (附后),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的中期(3年)和年度工作 计划,指导各城市制定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前已列入 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推进试点的城市,应将加强就业服务“新三 化”工作作为试点重要内容,率先实施。   三、各地要指导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要求,完善业务流程 和工作标准,建立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制度,加强内部配合和业务工作的衔接,进一步 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四、为推动工作,我部将制定就业服务“新三化”评估标准,在全国树立一批典 型。各地要加强对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的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先进经验,通 过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 附件:加强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工作要点   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使就业困 难人员切实得到就业援助,更好地促进就业再就业,现就加强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 化和社会化工作,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   落实中发[2002]12号文件要求,将强化就业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职责,建 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重点完善以下四项具体制度:   (一)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   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建立覆盖各类学校未就业毕(肄)业生、就业转失业人员以 及其他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 作流程,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落实对全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对其中就业转失业 人员提供免费再就业培训的政策,保证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免费服务的权利。将公共就 业服务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使免费服务和培训的经费补贴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 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   (二)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   通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即时公 益性岗位援助。根据当地政府确定的再就业援助任务,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 位开发项目。依托社区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专人帮扶,制定专门就业计划。统筹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援助。坚持日常援助与集中援 助相结合,使就业援助活动制度化,使各项帮扶措施更具人性化并取得实效。   (三)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   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和再就业培训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招投标办法,制定 措施鼓励社会各类就业服务和培训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服务和培训,形成政 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机制。   (四)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   公共就业服务在设区的市范围内实行统筹管理。城市统一制定公共就业服务计划; 统一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统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流程和服务规范;统一确定与 服务绩效挂钩的专项经费使用办法;统一评估服务项目实施情况;使求职者和用人单 位在全市范围内得到统一的服务。   二、推动就业服务专业化   围绕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内部专业化建设,提高就业服 务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一)功能多元化   充分利用现有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满足劳动力市场 供求双方需要。针对不同失业人员群体,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门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 内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在坚持对失业人员提供 公益性基础服务的同时,发展对社会其他人员的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市场化延伸服务。 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主动开展各类招聘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代 理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有偿服务项目。   (二)服务人性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使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成为当地人 民群众信得过、满意度高的服务窗口。以方便服务对象为目标,简化手续,开展求职 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招聘洽谈、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托管、劳动保障 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操作。改进服务态度和工作作 风,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适应群众需要的灵活服务方式。合理布局服务场所,完善 服务设施,营造便利、舒适的服务环境。   (三)队伍专业化   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对从业人员普遍开展政策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 实行持证上岗。近期突出强化就业服务机构管理人员、职业指导人员、信息网络技术 和信息分析人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建立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   (四)手段信息化   按“金保工程“要求,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地级以上城市以“数据集中、服 务下延、全市联网、信息共享”为目标,建立全市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和覆盖市、区、 街三级的计算机网络,做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 业务的全程信息化。有条件的城市建立劳动力市场网站,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完 善信息公开发布系统和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制度,在做好供求信息季度报告同时,逐步 实现信息综合月报,引导劳动者求职就业和单位合理用人。   三、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化   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在全社会普及提高,建设统一、开放、公 平、诚信的劳动力市场。   (一)面向社会服务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面向全社会各类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开展服务。将进城务工的 农村求职者、高技能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等纳入服务范围,为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提供 服务。   (二)动员社会资源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统筹规划和依法管理各类职业中介机构。要制定措施鼓励发 展各类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 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社会 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举办的就业服务 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职业中介机构运行规则,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完善职业中介机 构退出机制。开展无虚假信息、争创诚信职业中介机构活动,保持劳动力市场良好秩 序。   (三)接受社会监督   以顾客满意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终衡量标准。公开服务标准,实行制度公示, 公布举报电话,接受舆论监督。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