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江苏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通知(二)
宁政发[2003]205号
颁布时间:2003-10-18
第三章 岸线开发与利用 一、岸线开发利用原则 树立岸线资源是沿江开发稀缺性战略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岸线资源在港口运输、 产业发展、城市生活、过江交通、生态保护、旅游景观等方面的功能,遵循以下原则, 实现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1、坚持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的原则。按照全局性、整体性、协调性的要求,编 制岸线利用规划,加强岸线开发利用的管理,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2、坚持深水深用和浅水浅用的原则。深水岸线一般作为大型深水港进行规划建 设,中深水岸线作为产业配套港区进行规划建设,浅水岸线一般用作生活或生态岸线 使用。 3、坚持集约开发的原则。鼓励建设公用码头,从严控制货主码头建设;集约开 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避免岸线利用设施沿江平行布局,引导产业向陆 域纵深发展;限制投资强度和产出率较低的生产企业贴岸布局,提高岸线开发的投资 强度和利用效率。 4、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岸线开发利用必须以生态保护、水源保护、河势稳 定、防洪安全、环境保护、航道疏浚等为前提,兼顾近期开发与远期预留,确保城市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岸线开发布局 依据岸线自然条件、产业和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划分港口码头、生活旅游、生态 保护等岸线区域,实现集中集约式利用。总体开发布局思路为:主城和江北新市区以 内的岸线资源主要配置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城市化滨江风貌建设;其他区域 主要配置化工、冶金、能源等重化工业、现代化大型港口和物流园区建设。 港口码头岸线。适宜建设港口码头的岸线主要分布在:北岸七坝、浦口、大厂、 西坝等岸段,南岸铜井、板桥、下关、上元门、新生圩、栖霞、龙潭等岸段。对现有 的浦口、大厂、板桥、下关、上元门、新生圩、栖霞等港区码头进行功能整合及布局 优化,进一步挖掘港口潜力,提高岸线利用率及码头泊位通过能力。对尚余宜深水港 岸线的开发利用,结合经济发展及运量需求,优先建设公用码头。开发部分条件优良, 产业需求旺盛的岸段,重点开发龙潭、西坝、七坝、铜井、三江口等岸段,其中长江 二桥以下主要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二桥以上主要建设5000吨级泊位。 过江通道岸线。过江通道岸线要求地质基础坚固,河势稳定,河道相对较窄。顺 应跨江发展的需要,要留有足够适宜通道建设的位置。除已建和在建的3个桥位要留 有足够的岸线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外,预留纬七路过江通道、石埠桥桥位、京沪高速 铁路过江桥位、三江口桥位等岸段。根据发展需要,上述过江通道位置可进行适当调 整。 取水口岸线。取水口布局在岸线比较稳定、上游没有污染、不产生严重淤积的畅 流河段。对现有的江宁子汇洲、夹江、燕子矶、龙潭、桥林、浦口、八卦洲、黄天荡 等取水口岸线加大整合力度,形成6个左右的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在饮用水取水 口上下游设立必要的水源保护岸线。 生活岸线。北岸浦珠一线约14公里岸线为江北主要的生活岸线,作为江北新市 区的滨江风貌带进行城市功能开发建设;江南河西新城一线约20公里岸线以及下关 岸线为主要的生活岸线,以体现优良人居环境和现代化城市形象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 旅游岸线。以南岸燕子矶、幕府山滨江、城西夹江、江心洲及八卦洲等岸线为主, 规划作为旅游岸线,把重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所在地的岸段预留起来,保留岸线 的自然风貌,开发旅游资源和改善环境,发展沿江的旅游产业。 生态岸线。生态保护岸线是生产性岸线之间的绿色隔断,具有维持岸线可持续利 用的功能;近期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严重淤积或崩坍的岸线、对控制河势有重要 意义的岸线,应作为或视同生态岸线严格保护。生态岸线主要分布在北岸浜江-陈圩、 长江大桥-大厂卸甲甸、西坝头-赵庄沟岸段,南岸慈湖口-下三山、江心洲夹江段、 三江口-大道河口岸段。在生态岸线区域建设环保防护林和生态湿地,与城市建设、旅 游建设紧密结合,达到沿江岸线利用与保护的有机融合。 三、航运功能建设 积极开发与整合深水和中深水岸线资源,加快航运枢纽设施建设,配套陆、空交 通网络和物流园区,把南京港建成现代化、多功能的江海中转主枢纽港。以政策为先 导,以资本为纽带,积极组建南京港口集团,实施大范围的港口航运资源整合,重点 建设四个航运中心,巩固南京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中心的地位。到2010年, 货物吞吐量争取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左右。 集装箱航运中心。调整南京港布局,将龙潭港区建设成为以集装箱业务为主,以 增值业务为辅,多式联运发达,规划预留总吞吐能力300万标箱的专业港区。以龙 潭港为核心,加强与镇江、扬州、芜湖等周边集装箱码头的协作,将南京发展成为长 江流域集装箱航运中心。 液体化工航运中心。西坝规划建设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和工业泊位,与扬子港区一 并成为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配套的专业化公用港区;整合江南江北液体化工码头,为 南京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化产业发展服务,形成液体化工航运中心。 煤炭航运中心。以华东、华南地区加快能源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铁路、港口兼 备的货运优势,以南京港务局三公司煤炭专用港区和华能、南热等煤炭专用码头为依 托,联合芜湖裕溪口等周边港区共同建设长江流域的煤炭航运中心。 冶金建材航运中心。以新生圩港区、梅山冶金码头、南钢码头、上元门、浦口地 区码头为依托,联合镇江、泰州共同组建冶金建材航运中心。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以综合交通建设为重点,完善沿江基础设施体系,塑造我市在全省沿江基础设施 网的核心地位,增强我市对上海经济辐射的承接能力、对南京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 服务能力。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要求,以沿江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 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构筑“东西便捷、南北沟通、内外衔接、江城一体”的 交通网络,增强城市对区域性要素的吸纳和辐射能力。 公路。建设遍布城乡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主城逐步形成“经六纬九”的道路 骨架以及“井字加外环”的快速道路系统,市域内形成“两环十二射”高速公路框架, 实现市域内半小时上高速,都市圈内一小时抵达,各省辖市一天往返。重点建设沪宁 高速扩容改造、312国道拓宽改造、宁淮高速、宁蚌高速、宁杭高速、联三高速、 浦仪高速、绕越高速公路、绕城公路高速化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 铁路。配合国家、省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南京段,建成宁启、宁杭铁路南京段、宁 西铁路南京至合肥段、宁芜线改造及南京铁路客站、南京铁路南站等,适时规划建设 沪汉蓉铁路、宁沪杭城际客运专线等,进一步强化我市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 过江通道建设。建成长江三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过江通道,实施地铁捆绑过江; 开工建设纬七路过江通道、长江石埠桥大桥;缓解跨江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 沿江交通体系建设。在沿江地区开辟快速路,形成与长江平行的江南、江北沿江 大道。江南沿江快速路:疏港公路及东延-栖霞大道-主城滨江快速路-宁芜公路,江北 沿江快速路:浦口滨江大道-浦仪高速公路-江北沿江公路。加快形成沿江快速干道和 辐射集散道路体系,为充分发挥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作用提供交通保障。 港口建设与航道整治。整合港区功能,集约开发利用宜港岸线,加强港口公用基 础设施和深水泊位建设,不断扩大港口的通过能力。建成南京港龙潭港区一期工程, 开工建设二期工程,新建西坝化工港区、三江口公用码头、江宁滨江港区、龙翔液体 化工码头、七坝港区等,到2010年万吨级泊位由目前的34个增加到50个以上。 配合长江航道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大航道整治力度,境内主航道深度争取达到12米以 上,保证5万吨轮的全天候通航条件。 航空建设。巩固禄口机场区域性干线机场地位,加快开辟国际航线,努力扩大业 务范围和运输总量。在已开通南京-汉城国际客、货运航线,南京-曼谷-阿姆斯特丹、 新加坡-南京-芝加哥(洛杉矶)国际货运航线,南京-香港、澳门地区客运航线等国际、 地区航线的基础上,尽快开通南京-澳门-台北货运航线、南京-东京、大阪等地的客运 航线,争取开通南京-曼谷、南京-吉隆坡等地的客运航线。充分考虑企业需求,争取 开通更多国际客、货运航线,发挥国际航线资源的作用。在周边城市增设业务点,实 现在当地提供空运服务,扩大机场辐射半径,增加客源、货源。 二、其它设施建设 管道。在鲁宁输油管线的基础上,建成宁波-上海-南京的海上石油运输管线,增 强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所需原料的供应能力。进一步完善“西气东输”管网工程配套项 目,建成“西气东输”跨江管网,逐步提高生活和生产用气中天然气的比重。 供水。在沿江地区新建或扩建一批水厂,为产业发展和城市扩张提供用水保障。 完成北河口水厂、大厂水厂扩建,适时扩建城北水厂、珠江镇水厂、扬子水厂,新建 龙潭水厂、黄天荡水厂、铜井水厂,以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并确保沿江产业园区用水。 信息化。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网,实现信息枢纽多极分布、信息网络完 善、信息服务方便快捷、信息传递四通八达,将我市建成为国内一流的信息化城市。 重点建设电信宽带城域接入网、联通第二代等数字化城市工程,建成移动仙林通信枢 纽、电信第二长途枢纽,建成奥体、仙林中心通信局,在河西、仙林、浦口、六合、 江宁等地区新建或改造升级通信端局以及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高质量、高标准建设 广播电视传播覆盖网,发展集广播电视、数据、图像通信于一体的多媒体交互式综合 服务业务。 水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治长江及其支流堤防,加快涵闸、水库除险、 泵站改造,提高沿江抗御洪、涝、旱灾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夯实基础,使长江干流堤 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南京城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形成全市沿江沿河防 洪圈,改善城市排水功能,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第五章 城镇建设与发展 加快推进沿江地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完善“主城~新市区~新城”的沿江城镇体系,打造沿江城市功能带,把我市建设成 为长江流域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人居环境优良、服务功能显著、具有滨江特色的现代 化中心城市。 一、增强主城综合服务功能 主城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和集聚的能力和范围。大 力发展信息科技、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主城工 业和人口向外疏散,除保留部分都市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外,其他工业逐步疏散到开 发区和工业园区。到2010年主城人口控制在300万人以内,巩固主城作为南京 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内区域中心的地位。 切实保护和改造好老城,实行建新城,保老城,先综合整治,后改造开发的老城 保护与改造思路。以“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为目标,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优化城市形象。加快下关滨江地区改造步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地块功能 置换为主要方式,将下关建成既具有现代风貌特点,又富含老城底蕴,山水城交融一 体的滨江特色城区。 河西新城区建设。北部区整合已建地区,完善配套设施;中部区结合体育中心、 新城区中心的建设,形成现代化新城的代表区;南部区建设高档住宅区,逐步建成一 个以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 和以滨江风貌为特点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在2005年十运会召开时,建成奥体 中心周边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完成中部区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向全 国人民展示现代化新南京新面貌的标志区。到2010年,规划容纳人口达到55万 人左右。 二、加快新市区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东山、仙林、江北三个新市区,加快接受主城人口和产业转移,和 主城共同承担区域辐射功能,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三个新市区分散分布的组团式城市 发展格局。 1、东山新市区。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科学园(大学城)的拓展和老城 区改造为重点,建成高科技花园新区、知识创新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生态环境 调节圈,成为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2010 年规划容纳人口达到50万人左右。 2、仙林新市区。依托仙林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环境 景观、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学校园建设,形成以高等教育、高校产业为特色,居住环境 优良和服务设施配套的新市区。以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绿色生态走廊为十字形空间分 隔带,形成“四个片区,两条走廊”的空间布局结构。2010年,规划容纳人口达 到24万人左右。 3、江北新市区。抓住江北区划调整及南京化工园、沿江工业区、过江通道建设 等契机,加快江北新市区的建设和城市功能培育,逐步缩小与江南的差距。重点加快 浦口行政中心、江北大学城、滨江观光生活带的建设与发展,使江北逐步成为高新技 术产业、旅游观光休闲功能突出的现代化滨江新区,成为南京向苏北、安徽辐射的重 要窗口和基地。 浦口区加快推进高新区、泰山地区、珠江地区、桥林地区整体开发,成为具有良 好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江北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结合 地形特点与现有城镇分布格局,加快构筑带状组团式空间发展框架。空间上形成以老 山为城市背景,以山水之间的新市区为主体,以滨江景观为特色的“山-城-江”带形 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2010年,浦口区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 三、加快新城建设 建设雄州、大厂、新尧、板桥、龙潭、桥林、玉带七个沿江新城,成为产业和人 口集聚的重要战略地点。 六合新城建设。建成以化学工业为主导,南京向北辐射的门户和现代化的滨江新 城。按照相对集中的布局原则,合理布局城市生活空间,形成雄州、大厂、长芦和玉 带四大组团,加强功能片区的交通联系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间隔分布的分散组团 式空间布局结构。2010年,六合区城市人口达到50万人左右。雄州:六合区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地区服务中心职能的综合性城镇,2010年规划人口 22万左右;大厂: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镇,加快化工延伸产业的发展,提高 为大企业服务的水平,2010年规划人口18万左右;玉带:新城发展备用空间和 南京化学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启动港口和精细化工产业的建设,2010年 规划人口5万左右。 其他沿江新城建设。新尧:港口工业城镇,完善尧化门地区生活居住服务功能, 2010年规划人口12万左右;板桥:综合性工业城镇,以雨花经济开发区建设为 契机,提高接受主城二产扩散的能力,2010年规划人口12万左右;龙潭:港口 工业城镇,依托龙潭港、物流园、不锈钢城等的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和居住功能, 2010年规划人口5万左右;桥林:新城发展备用空间,抓住长江三桥建设机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物流产业,2010年规划人口5万左右。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在沿江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生态 保护、污染防治、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努力 将我市沿江地区建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一、水环境治理 加强对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整体保护,工业污水全部实现高标准达标排放,建 立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减少对长江的水体污染,确保长江水质常年达到国 家二类以上标准,秦淮河等城市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进污水集中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等级。 重点建成4个二级以上污水处理系统:江心洲污水处理厂规模扩至64万吨/日,方 家营污水处理厂30万吨/日,杨庄污水处理厂20万吨/日,仙林污水处理厂20 万吨/日(一期5万吨/日),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4万吨/日以上。到 2010年,全市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加大沿江重点污染源的控制力度,调整和合并工业污水排放口,严格控制新增排 污口,从严控制水污染物的排放。保护长江饮用水源地,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污染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水源安全。 二、工业污染防治 重视污染防治,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对各类工业园区的环境容量、建设规模、污 染控制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科学界定工业园区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污染型重化工企业 根据污染类型相对集中,减少污染源,方便污染物集中处理。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安排 在城市和水源地的下游,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尽量安排在城市的下风向。 遵循循环经济模式,鼓励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在保持经济快 速增长的同时,实现污染总量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 时”制度,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力度,以高新技术改造化工、冶金等传统 产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认证。严格控 制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抓住国家“西气东输”的机遇,调整能源结构,在生 产、生活、交通等领域全面推广清洁能源,使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国家二级以上的天 数达到80%以上。加强环境监控,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推进 的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环境预警预报能力。 三、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加大对长江沿岸的湿地、植被、生态景观及稀有物种的保护力度, 创造适宜人和动植物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 建设“绿色沿江”,实施5大工程:(1)沿江防护林工程。在长江两岸宜林江 滩、洲地,营造50~200米宽的防护林带,总面积10万亩。(2)建设3个沿 江生态标志性工程。上游以新生洲、新济洲防护林工程为基础,建设规模2~3万亩 的湿地保护区;中游在长江三桥连接线板桥地区规划建设1万亩以上的人居森林;下 游在龙潭港以东营造1~2万亩的大规模林带。(3)沿江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江心 洲和八卦洲生态公园。(4)主城滨江大道及沿江景观工程。结合河西开发,从二桥 至三桥,建设宽50~100米的滨江景观带;做好沿江狮子山、幕府山、乌龙山、 老山等自然山体的保护、抚育工作,形成丰富独特的沿江自然景观。(5)城市防护 林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江北生态防护林带、沿江化工区防污隔离林带等城市防护体系。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 沿江开发投入大,标准高,必须创新开发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力 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组织保障 强化沿江开发的组织和协调, 市委、市政府成立沿江开发协调小组,协调和解 决沿江开发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考虑沿江经济带的建设;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 发展计划委员会承担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区县要把沿江开发摆上突出位 置,增强全局观念、系统观念,形成沿江开发的合力。建立沿江开发目标责任制,将 沿江开发各项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有关部门和区县,建立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考核、 评比和表彰,以促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规划保障 沿江开发是事关南京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举措,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避免无序开发。在全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 岸线利用、港口经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沿江开发的重点内容,按照“落实、细 化、实施”的原则,编制沿江开发详细规划。沿江各区和开发区组织编制各辖区的分 区规划或详细规划。五大产业办公室牵头制定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引导五大产业加快 集聚。各规划要努力做到上下衔接、左右衔接、总体专项衔接。 三、政策保障 对沿江开发实施适度倾斜的优惠政策,围绕推动五大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做 大做强各类开发园区、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江北地区开发扶持力度、集中力 量培育三大物流园区等发展导向,在税收和财政补助、费用减免、项目布局、分配机 制和奖励等方面为沿江开发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对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优 惠政策,一律要落实到位;对重大项目可制定“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加强与上级 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项目和政策的支持。 四、投融资保障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规范政府部门投资行为,提高财 政资本效率。加强银企合作,扩大间接融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金融体 系,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综合、城建、交通和土地储备中心“四大平台”的运 作力度,积极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综合运用财政性补贴、政策性补偿、经营权转让等 多种手段,鼓励外资、民资和社会投资参与沿江开发和城市建设。 五、体制环境保障 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 理方式的全面创新,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管理体制。建 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培育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统一开 放的市场规则,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各类主体平等使用要素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解 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坚决革除影响加快沿江开发的体制弊端和政策障碍,充分调 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我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沿江开发开放新格局。 加快沿江开发对于我市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提升城市知 名度和竞争力,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具有极 为重要的意义。要加大沿江开发的宣传力度,营造沿江开发开放的浓烈舆论氛围。 《南京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是统筹全市沿江开发的行动指南,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 用,认真组织实施。市有关部门、沿江各区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计划,报市计委备 案。市计委也要制定全市的年度实施计划,报市政府,作为年度目标任务的考核依据, 以便于保证规划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各区、各部门要从全市沿江开发的大局出发, 坚持统一规划和分片开发相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一体化推进,真正做到 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体现全市沿江开发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 发展的要求。 (3)
上一篇: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通知(一)
下一篇:
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经贸委、税务总局公告《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的通知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