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税制改革对税负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
录入时间:2008-10-16
【中华财税网2008/10/16信息】 减税在我国30年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热点话题,每当经济增长减速的时候,减税政策就会被提起。面对当前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减缓的趋势,减税的呼声又再度高涨起来。有的说,现在实行减税政策恰逢其时;有的说,拯救企业只能用减税之策;有的说,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盈余超1万亿元,有减税空间等。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信奉包干制度,说“一包就灵”,现在又信奉减税政策,似乎是说“一减就灵”。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减税政策进行一番剖析,很有必要。
本文的论述有两个前提需要说明。一是本文认为,在讨论减税政策时应将减税政策和局部减税(或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区分开,因为二者具有不同政策含义。减税政策指的是一种完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主要税种的税率无区别地全面减税,即所有相关纳税人都可以无差别地普遍享受减税的优惠。局部减税(或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是指在税制执行中对税负的经常性和局部性的调整,是一种单项的财政或税收措施,通常是有增有减,政策目标并不是全面减税。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经实施许多减税措施,诸如取消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降低利息税税率等。本文评析的是减税政策。二是本文认为,我国当前税收政策的主旋律应是深化税制改革,而不是全面减税,但也不是无条件地反对减税,而应通过税制改革对税负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一、减税政策的理论
减税政策首先是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的减税政策是从需求效应出发,认为减税虽然会减少财政收入,却可以通过税收乘数效应,成倍地刺激社会有效需求,促进民间经济的增长。其政策主张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刺激广大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后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也提出减税政策。不同的是,供给学派是从供给效应出发,认为减税可以通过增加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其政策主张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刺激高收入者的投资。一般认为,财政政策的效应时滞是比较短的。然而,由于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是通过刺激投资、增加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效应时滞是比较长的。因此,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减税政策是一种有效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既会影响需求也会影响供给,在短期内影响需求是主要的,而影响供给的作用是微小的;从长期来看,对供给的影响则较大,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具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发生严重经济滞胀的背景下,供给学派强调减税政策可以增加供给的主张提出后,受到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大力推崇,一时掀起一股减税的热浪。但是,理论界对供给学派所说的减税效应提出质疑,指出供给学派的主张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减税会增加劳动供给的效应是不确定的。第二,减税会增加私人储蓄和投资,同时也会减少财政收入,从而减少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只有当减税所增加的私人投资大于相应减少的政府投资时,才能增加社会总投资。因此,只有在民间经济趋旺的形势下,才可能发挥减税的扩张效应。第三,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将等额的减税用于增加财政支出,同样发挥扩张效应。财政学有一条原理,就是财政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也就是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大于减税的扩张效应。
二、减税政策的实践——美国减税政策的案例
从实施减税政策的实践来看,美国的做法具有典型意义。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只适于经济衰退时期,用于恢复经济的活力并刺激经济的增长。如前所说,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两种,一是实行减税政策,二是增加财政支出或赤字政策。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曾多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其中有几次实行了减税政策,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失败了。对美国减税政策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抉择和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罗斯福新政,实行的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扩大政府支出,用于公共工程等,没有采取减税政策,而是进行税制改革,并谨慎地采取了一些适度增税措施。主要是增加烟、酒和汽油等的消费税和货物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的最高税率,建立并征收社会保障税。尽管后人对其增税措施有非议,但历史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的反萧条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美国实施全面减税政策主要有两次,一是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减税政策,二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实行的减税政策是减税政策取得成功的范例。为了改变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经济增长长期缓慢的态势,肯尼迪于1961年入主白宫后提出实行增长性财政政策,1964年约翰逊上台后开始实施。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核心,是减税政策。1964年减税政策取得成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