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工商税收纳税辅导 > 正文

资金筹集与运用中的税收筹划

录入时间:1999-07-04

  【中华财税网北京07/04/99信息】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 件,但在资金筹集或运用中可能涉及有关纳税事项,如筹资成本能否在税前扣除、 收取的投资收益是否应缴纳税款等。如何在资金筹集与运用中尽可能减小税收成 本,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企业的资金筹集主要有几个渠道,有国家投入资金、其他企业、个人投资, 国外投资等,而具体的筹资方式有国家投资、联营投资、发行股票、债券,向金 融机构借款,商业信用,企业自筹等。从以上方式看,国家投资的资金额较大, 但对非国有企业不适用;发行股票、债券有严格的限制;联营投资均采用“先税 后分”,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税收成本,不可取;商业信用的期限较短。所以采取 向金融机构借款或非金融机构集资是当前较为有效的筹资手段,而且随着金融改 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出于扩大内需的要求,存贷款利率一再下调,企业如何适 应新形势,采取相应的筹资手段,尽可能降低税收成本,是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 中求生的一条有效办法。   资金筹集方面,影响税收成本的是筹资费用在所得税前的扣除问题,其中主 要有集资利息和贷款利息的扣除。《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向金融机构的 借款利息可以据实在税前扣除,但随着四次降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在不断 下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数额逐步减少,无形中增加了应纳税所得额,也就多缴 了企业所得税。所以,企业要加大贷款规模,根据财务管理的理论,加大贷款规 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有资金的利用率。当然,要在企业有能力将贷款资金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此举才可能有效。此外,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 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 除。随着利率的下调,税前扣除的标准会越来越低,所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向非 金融机构集资的款项要减少,已集资的要尽早退还,无法退还的要随着下调,并 且每年随着税前扣除标准的下调再进行变更,以免造成超标准部分不能在税前列 支,核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企业所得税,徒然增加税收成本。   另外,企业在办理银行贷款时,尽量办理贷款展期业务,不宜采用还旧贷、 借新贷的办法。因为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贷款展期业务使用的 借款展期合同或其他凭证,按信贷制度规定,仅载明延期还款事项的,可暂不贴 花。这样,可达到“节税”的目的。   资金运用方面,主要牵涉到取得利息的缴税问题。由于降息,银行利息将逐 步减少,企业收取的存款利息收入将越来越少,而且此时机会成本增加,不利于 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次,借款给其他企业既违反金融法,而且收取资金占用费要 缴纳营业税,因此,不能达到“节税”的目的。采用联营投资,将闲置资金投入 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企业,实行与被投资方共担风险、利润分成的办法,按 税法规定不征营业税,可达到“节税”的目的。采用此种办法可能会在投资初期 没有收益,但此时的机会成本也较小,所以总体上企业不会有多大的损失。                          (a9907020030311)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