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财税信息网北京05/23/2005信息】 随着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
的深入人心,私营投资企业蓬勃发展,个人股权投资、转让、回收等经济行为异常活
跃。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股权属个人财产,个人转让财产所得应当缴纳个人
所得税,但如何界定个人股权转让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是否真正实现,则是个难题。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纳税人收回转让的股权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5]130号)文件。这个文件怎么理解,如何执行,涉及哪些相
关问题,分析如下。
国税函[2005]130号文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对于股权转让合同已经
履行完毕、股权也已作变更登记,且所得已经实现的,转让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应
当缴纳个人所得税。转让行为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双方又签订并执行解除
原股权转让合同、退回股权的协议,则属另一次的股权转让行为,对前一次的转让行
为已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不予退回。二是股权转让合同未履行完毕,因执行仲裁委
员会作出的解除股权转让合同及补充协议的裁决、停止执行原股权转让合同,并原价
收回已转让股权的,由于其股权转让行为尚未完成、收入未完全实现,随着股权转让
关系的解除,股权收益不复存在,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何掌握这个政策呢?根据
国税函[2005]130号文件规定,股权转让实
现的确认有以下几个标准,且必须同时存在:
一是原则上转让股权必须签订转让合同,注明转让股权的种类、数量、过户时间、
转让款支付办法和时间、债权债务的处理、法律责任的归属等内容。有的民间小企业
特别是农民入股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个人股权转让基本上没有签订合同,而是
口头协议或说说,只要资金过户了,转让便实现。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确认的办法
要么有人证明,要么在企业财务处理上有记录。
二是企业章程改变。按照企业注册的有关规定,企业股东变化的,要到工商部门
作变更登记,没有变更登记,是没有法律保障的转让。当前民间小企业中,个人股权
转让存在没有变更登记的现象,企业章程、工商登记均是原来的,一旦发生法律纠纷,
则责任仍属原股东。
三是转让款已经过户。过户的确认,涉及个人所得税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而这
恰恰是个人所得税法没有明确的法律缺陷。通常的理解是,除经营所得(即个体户生
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外,个人所得税其他应税项目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
收入的实现与否,但在具体认定上还比较复杂。笔者认为,股权转让中,有以下情况
的均属收入的实现,第一是现金的实际转移,如通过银行过户(有银行过户凭证),
或有人证明的私下现金转移,或支付原股东应当支付的债务,或帮助原股东购买其所
需的财产、物资等。第二是财务账上有明确的会计记录且有签字(分录、凭证)。当
然,款项过户的方式方法要与合同载明的办法联系起来考虑。
上述三个条件均满足的,应当可以确认为股权转让的完成和转让者收入的实现并
据以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某一条件未履行完毕,又因执行仲裁或其他原因最终没有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不能确认转让的完成,也不能确认个人收入的实现。
现举例说明。某煤业有限公司原有10个股东,由于内部矛盾激化而于2004
年初进行公司内部股权重组,规定原10个股东均可以个人名义投标。最后股东张三
竞标成功,但张三代表李四、王五等5个原股东,马六等5个股东落标。原来,张三
等5个原股东在竞标前曾达成秘密联合竞标协议,规定任何一个股东竞标成功均是代
表5人成功,重组后仍由5人联合经营。竞标成功后,张三等5人重新起草章程向工
商部门变更原公司股权及股东,股权转让协议也按时签订,张三等5位股东按他们在
公司重组后所占股份比例,根据马六等5位股东提供的付款账号分别支付转让款。在
这个例子中,张三是名副其实的竞标成功者,李四等4人是落标者,但重组后,李四
等4人又与张三联合经营,对于李四等4人而言,仅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而已,公司章
程中的股东并没有变更,张三也没有向他们4人支付转让资金,所以,李四等4人的
股权转让并没有完成,收入也没有实现。而马六等5位原股东,在公司重新竞标后,
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又在公司新章程中被变更了股东(不再是股东了),更从张
三等5人手中接受了转让款,因此,马六等5人的股权完成了转让,其个人的股权转
让收入也实现了。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李四等4人不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马
六等5人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a2005052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