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是如何避税的?
录入时间:2002-09-12
【中华财税网北京09/12/2002信息】 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要立于不败
之地,必须要全方位地增强竞争实力,一方面从内部因素入手,另一方面要尽量减轻
税收负担。各国之间存在的税收差异,使纳税人国际避税的企图成为可能
在国际避税的实践中,跨国纳税人的避税方法高招百出,防不胜防,谁对有关国
家的税法研究得越细,方法也就越多,并且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不论其招数百端,就
其根本是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的来源是否能在不同国家税收管辖权范围之间得到转移为
宗旨。跨国公司(跨过纳税人种的法人),按税收管辖权不同又可确定为公民或居民,
这里统称人的要素;征税对象也就是指资金投放,劳务付出,或货物交换而产生的收
益或所得,这里统称为物的因素。两者的运动将会形成避税的方法。
-通过人的流动来进行避税
在分析跨国公司人的住所变化之前,首先要明了各国对于公司法人公民身份和居
民身份的确定标准,再根据这一标准再分析存在的避税可能。对于法人公民公司纳税
人而言,其具有“无限纳税义务”;而对于法人居民公司纳税人而言,居民公司可以
采用一些技术处理来避免成为居民纳税人。
1)一些股东不参与管理活动,其股份与影响管理的权力分离,只保留他们的财权。
2) 避免在高税国注册公司,最好选在国际避税地或提供税收优惠较多的国家。3) 选
用非居民担任管理角色。4) 不在高税国召集股东会议或管理决策会议,并在这些国
家之外做出各种会议报告。国外会议记录必须包括在国外做出的重大营业决策和详细
资料。5) 避免从高税国发出电话或其他电讯指示。6) 对临时或紧急交易,建立一个
分离的服务公司,按一定的利润纳税,以避免全额纳税。
公司法人居所迁移避税,在于确定公司或有关机构的居所在哪里,主要以该公司
或机构的控制管理部门设在什么地方为准。比如一家在法国注册的公司可以是中国的
居民公司,而在中国注册的法国公司可以是法国居民公司。由此可见,公司在别国税
收管辖权范围内可以作为居民公司对待,同时也不应妨碍该公司母国也将其作为居民
公司看待。因此,利用居所变化躲避纳税义务的一个核心就是消除使其母国或行为发
生国成为控制和管理地点的所有实际特征,实现公司居所“虚无化”。
例如,法国斯弗尔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列手段和方式避免在英国具有居所和成
为英国纳税义务人:1) 该公司中的英国股东不允许参加管理活动,英国股东的股份
与影响和控制公司管理权力的股份分开。他们只享有收取股息、参与分红等权力。2)
选择非英国居民做管理工作,如经理、董事会的成员等。3) 不在英国召开董事会或
股东大会,所有与公司有关的会议、材料、报告等均在英国领土外进行,档案也不放
在英国国内。4) 以英国电报、电讯等有关方式发布指标、命令。5) 为应付紧急情况
附带发生的交易行为等特殊需要,该公司在英国境内设立一个单独的服务性公司,并
按照核定的利润率缴纳公司税,以免引起英国政府的极端仇恨。事实表明,法国斯弗
尔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些做法十分正确有效。据报道,从1973年到1985年这几年期
间,该公司成功地回避了英国应纳税款8137万美元。
在利用公司居所变化进行避税的过程中,还可以“信箱”或中间操作方式进行。
“信箱”公司是指那些仅仅具有法定的组织形式及完成居住国法定登记手续的公司。
这些公司名义上所应从事的各项活动均由在其他国家的公司或分支机构实行。这些公
司或分支机构都是设在有投资税收优惠和奖励的国家中的法人组织和实体,或者那些
故意制造账面亏损,希望以后年度利润可以相互抵消的公司和实体。他们往往不仅在
名义上享受各种税收优惠,而且还有其他方法转移收入。中间操作与信箱公司不太一
样,它是通过所得来源所在地与最终所得人或受益人中间设置一个中心机构。该公司
机构通常设在避税港、自由港、或拥有某些税收优惠规定的国家等地方。当该中心机
构收入或利润积累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可用做再投资或做他用。中间操作公司的避
税作用主要体现在取得股息、利息、汇利不动产及有价证券方面,对有税收条约的国
家来说,中间操作的方法更为重要。
-通过人的非流动实现避税
人的非流动是指跨国纳税人并不离开原居住国,而通过其它方式改变居民身份,
规避其在高税国的无限纳税义务,或者使所得或财产在形式上与本人分离,达到本人
在居住国避免就这部分所得或财产纳税的目的。
人的非流动避税可以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住所的虚假迁出,另一种是住所
不迁出。
所谓住所的虚假迁出,是指从法律上看,跨国纳税人已迁出了高税国,但实际上
并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取得住所。一个高税国的跨国纳税人,哪怕他实际上是该国居
民,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不是这个国家的居民,就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其国际纳税
义务。
而所谓住所不迁出高税国,是指跨国纳税人从法律上看没有迁出高税国,只是在
其他低税国建立信托财产或其他信托关系,以此来逃避纳税。跨国纳税人利用信托形
式转移所得或财产,将自己拥有的财产转给受托人进行保管和经营,造成纳税人与其
财产或所得的分离,从而在法律形式上消除人与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因素,但又使得分
离出去的财产或所得仍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使委托人不再须就这部分财产及其产生
的所得缴纳财产税和所得税,就可以有效地规避其在居住国的纳税义务,因为纳税义
务已由委托人转给了受托人,受托人承担的税赋最终仍会转给委托人,但如果委托人
选择一个处于低税国的受托人,则其总体税赋必然会降低。如新西兰朗伊桥公司为躲
避本国的所得税,将其年度利润的70%转移到巴哈马群岛的某一信托公司,由于巴哈
马群岛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避税港,税率比新西兰低35%-50%,因此,新西兰朗伊
桥公司每年可以有效的躲避300万美元至470万美元的税款。
-利用物的流动进行避税
在国际避税中,资金、货物或劳务的重要性毫不亚于人的流动,在有些方面反而
略胜一筹。这是因为人的流动过于明显,容易成为高税国采取反避税措施的主要打击
对象,相比之下,在某些避税活动中,资金、货物和劳务流动更为隐蔽,产生的效益
有时比人员流动产生的效益还好。但物的流动的具体手段也相对复杂得多。
1、建立从事免税活动的常设机构转移货物。一个跨国经营企业往往需要建立许
多国外常设机构,其中的一些常设机构是专门从事免税营业活动的。当有的常设机构
所在国根本就没有关于常设机构免税的规定时,就可以把需要储存或加工的货物转移
到有关有免税活动规定的常设机构去,以达到避税目的。
2、利用常设机构转让财产。跨国公司总是要再考虑和权衡营业财产转出机构与
转入机构所在国的不同税赋和对营业财产不同的评估及计算方法,利用常设机构之间
营业财产转移,尽量减少现在的或将来的纳税义务。
3、利用常设机构虚构财产租赁。跨国公司利用与常设机构所在国的不同税赋,
通过财产的虚构租赁,人为地转移费用,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4、利用常设机构转移劳务。跨国公司的总部与常设机构,或常设机构之间时常
会相互提供按规定不予扣除的劳务支出,如技术服务、广告宣传等。由于这些转移的
劳务支出不准许从被转入机构的所得内扣除,因此,当这种劳务支出转移时由高税国
转向低税国时,就可以被高税国的转出机构加以利用,实现避税。
5、利用常设机构转移管理费用。国外常设机构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管理活动,它
应负担多少管理费用,分享多少利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些国家的双边税收
协定对此有具体的规定。有的确定了固定的分享利润率,有的规定应根据常设机构参
与管理活动的程度来确定分享利润的比率。但是无论怎样,都很容易被国际避税者钻
空子。对于前者来说,要有一个合适的管理费用分配标准,对于后者来说,要找一个
恰当的参与管理尺度。
6、利用常设机构亏损。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各国对待企业亏损的不同政策或规定,
让在最有利国家的常设机构在最有利的时候出现亏损,从而很好地达到避税的目的。
此外,跨国企业还可利用常设机构之间的汇率变化进行避税。跨国企业的国外常
设机构往往是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的,由于汇率经常激烈变动,常设机构盈亏的计
算就会出现人为的结果,从而成为避税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述所介绍的跨国公司避税的几种常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
的,以实现最大程度的避税。只要我们明白了以上方法,那么对于他们可能以各种不
同组合形式出现的手法,是不难识别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