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收筹划业绩评价体系初探
录入时间:2005-05-26
【中华财税信息网北京05/26/2005信息】 税收筹划业绩评价体系应是以税收筹
划方案的实施结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反映税收筹划质量的各要素的总结和分
析,判断税收策划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税收筹划的业绩评价体系则是在这
一管理活动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方法和指标等的集合。
企业税收筹划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业绩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还于承上启下的重
要地位,既是本次循环的结束,又连接着下次循环的开始。通过评价税收筹划方案的
实施效果,追踪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进程,并对企业内部办税人员的业绩进行评判,
有利于企业对上个阶段纳税收筹划工作做较为客观的总结,并对下一次的税收筹划决
策进行预测,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纳水平。
已有业绩评价方法应用于税收筹划的可适性考察
建立有效的税收筹划业绩评价体系应贯彻并具体体现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1)成本效益的权衡。这是在业绩评价方法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限制因素之一,
即业绩评价过程中花费的成本应以业绩评价产生的效益为限。否则,这个业绩评价体
系应是不经济的。(2)全面性与综合性。税收筹划的业绩评价体系既要能客观地评
价企业税收筹划的实施效果,同时也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联系。因为税收筹划只是
企业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的一个步骤,税收成本的节约和税收收益的获取是为企业总
体目标实现服务的,所以业绩评价体系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3)动态
性。企业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对于指标的选用应具备动态的观点,因时因地制宜,并根
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标设计,引入必要的指标,剔除不必要的指标,使
整个评价体系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改变。下面根据这几项原则对目前管理控制
中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包括传统的业绩评价法、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法以及沃尔比
重法,应用于税收筹划的可适性加以考察。
(一)传统的业绩评价法
根据公开财务报表信息计算的有关指标来进行评价的方法被认为是业绩评价的传
统方法。传统业绩评价方法所用的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财务指标。选用财务指标最大
的优点在于数据容易获取、可以量化、操作方便且可信度比较高。然而,将这种方法
引入税收筹划的业绩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容易导致企业管理者过分地
注重财务指标、忽视不可直接计价的非财务因素。而实际上,某些非财务因素对企业
税收筹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企业与东道国的关系、税收筹划方案对企业经营
目标实现的辅助作用等等,虽然无法用财务数据进行描述,但它们无疑是评判税收筹
划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法
平衡计分卡法(Balanced Scorecard Approach)
是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R“卡普兰(Robert R Kaplan)和大卫·
P.诺顿(David Norton)1992年提出的。该方法通过将财务指标
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很好地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忽视非财务
指标的不足。不过,也正是由于平衡计分卡法中使用了非财务指标,因而它不可避免
地受制于非财务指标本身的缺陷。例如,非财务指标不能量化,操作性也比较差。因
而,使用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业绩会带来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准确性大打折扣。再如,
非财务指标资料的取得相对而言较为不易,或者需要精心设计和较大投入,因此该方
法较传统评价方法而言运行成本会高很多。
(三)沃尔比重法
美国的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 Wall)在1928年提出的
综合比率评价体系,至今仍是各国企业界广泛应用的经典评价模式。采用这种方法时,
选用常规比率指标,将指标的行业先进水平作为标准值,并将指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
来,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通过实际值与标准比率的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
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应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
指标选用、标准值的合理程度、指标值重要性权数的确定等,这些因素的正确与否,
对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可信度影响都很大。
因此,基于上述三种方法的利弊,需要将他们加以改进和融合,并按照企业具体
情况和税收环境的特点,设计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从而建立符合税收
筹划要求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体系。
企业税收筹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处于中心地位,战略分析的需要、战略实施的
要求要通过它来体现,评价相关人员业绩的好坏要由它来反映。业绩评价体系的优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标的选取与指标体系的设计。企业税收筹划业绩评价体系要
科学有效,同样必须设计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遵循设定业绩评价体系的一般性原则
和适应税收筹划要求的特殊性原则。
(一)遵循设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性原则
柯尔斯(J.Coates)等指出,在设定业绩评价指标时,必须遵循以下原
则:①指标必须与企业目标一致或正相关,即常说的目标一致;②在财务指标与非财
务指标间达成平衡;③兼顾各单位利益以及企业其它管理目标的实现;④必须持续地
在各个时期可计量;⑤指标必须尽可能地在评价客体的控制范围之内,亦即尽可能少
地受其它部门或个人行为的影响。
企业的税收筹划不同于其它经营活动,很难直接衡量由它带来的经济利益或现金
净流量,只能采取间接衡量的办法。因此,在设计税收筹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
遵循上述一般性原则以外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二)遵循税收筹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特殊原则
1.指标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税收筹划会带来企业经济利益
的变化和现金流量的波动,而这些必然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因此,许多企业都把税
收筹划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所以税收筹划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财
务管理目标协调一致。
2.重视与政府和当地税务机关关系的评价。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时应该特副注意
与政府和税务机关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税收筹划不同于其它经营活动,它必须得到
政府的认可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利益。否则,就可能得不偿失。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
系有利于降低税收筹划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设计相关指标时必须格外注意。
企业税收筹划业绩评价体系指标的具体设计
根据以上原则,设计税收筹划业绩评价体系指标主要应从税收筹划对本企业的财
务影响、税收筹划对企业整体的财务影响、税收筹划对本企业及企业各层次战略目标
实现的辅助作用、税收筹划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评
估。据此,需要设计两大类指标:一类是可量化的指标,即财务指标;另一类是不可
量化的指标,即非财务指标。
(一)财务体系指标
1.直接成本收益率,即税收筹划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的比率。其中,税收筹划
的直接成本是指企业为节约税款而发生的直接的人、财、物的耗费。它包括税收筹划
的设计成本和实施成本。设计成本是企业财务人员或税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获得
的工资或奖金。实施成本是筹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所需支付的除相关人员工资奖金以
外的成本或费用。税收筹划的直接收益是指企业因为开展税收筹划节约的税款。该指
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税收筹划的效率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2.间接成本收益率,即税收筹划的间接成本和间接收益的比率。其中,税收筹
划的间接成本是指由于企业开展税收筹划而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例如企业为获得税
收收益而相应地调整原有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经营范围或设立新的分支机构、开
展新的业务等等而发生的额外成本。税收筹划的间接收益是指由于企业开展税收筹划
而产生的除少缴税款以外的其它可计量的收益。该指标作为直接成本收益率指标的补
充,可以使企业更全面地评价税收筹划的财务影响。
3.税法遵从度,即企业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需要支付的税收罚款和滞纳金占
企业总的应缴纳税款的比例。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对当地税收法律、法规的熟悉
程度以及企业对税收筹划风险的态度。如果企业对税收筹划风险的态度较为保守,严
格依法办事、采用很稳妥的筹划方案,这一指标值就会很小,说明企业税法遵从度很
高;反之,如果企业乐于采用较为激进的税收筹划方案,这一指标的数值就会变大,
说明企业税法遵从度较低。
4.接受纳税检查的频率,即一年当中企业接受各类纳税检查的次数。这个指标
可以反映出企业与当地税务机构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在东道国开展经
营的时间很长且一直依法纳税,与当地税务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企业的这一
指标值就会很低。而如果企业经常因为实施激进的筹划方案与税务机构发生争执,税
务机构很可能会增加对企业调查的频率。
5.税收对自有资本收益率的影响,即将企业实施税收筹划以前的税后净资本收
益率和税收筹划方案实施以后的税后净资本收益率相比较,从其数值的变化衡量税收
筹划对企业所有害权益最大化目标的影响程度。
6.实际税收负担率,即企业应纳税收与包括应税收入在内的收入的比率,这一
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实际纳税收负担水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对多个税种,每
个税种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税基有差别,法定税率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税负轻重。只
有确定企业实际的税收负担率,才能对企业的税负水平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而只有认清了税收对企业的影响,才能有的放矢,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筹划策略以及
评价税收筹划的实际效果。
企业开展税收筹划,不仅发生量化的成本、获得量化的收益,而且还有不可量化
的成本和收益,即隐性的成本和收益。这些对企业来说同样重要,因此在评价指标体
系中也必须加以考虑。
(二)非财务体系指标
1.企业在当地形象的改善。这种改善指的是在当地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提升。
例如,由于企业依法纳税被当地政府表彰并由媒体报道。这样,就会提高企业的知名
度,从而使企业的信誉增强。有效的税收筹划可以做到尽量避免企业违反税收法规。
2.与税务机构的关系。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与税务机构的沟通
和关系协调。因为与税务机构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税收筹划的成败。当然,财务指标
中接受纳税检查的频率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与税务机构的关系。但是,对企业
而言,还需对这项内容有一个更全面的评价和认识。改善这种关系的方法很多,主要
是加强与税务机构的沟通。例如,经常向当地税务机构解释公司定价策略就可以减少
税务机构的反避税调查和价格调整。
3.对国际化的适应能力。这一项指标较为宏观,评价起来也很困难,但对于企
业的国际化来说却十分重要,税收筹划也不例外。
与财务指标相比,非财务指标的最大特点在于难以评价。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以
及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成分,其外部可信度不高。因此,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
专家评估的方式,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制定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因为评
价标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其次,通过专家组的集体测评来给各项指标
打分。专家组的成员可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的税务顾问、客户代表等构成。
最后,汇总测评结果,得出一致的结论。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一般是按固定的周期
进行,如一年一次或半年一次等。
在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指标以后,还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开展指标体系的有效
性分析。指标体系用来评价税收筹划的业绩,评价的准确与否取决于指标体系自身的
质量。如果指标设计不甚合理,指标值有偏差,毫无疑问会影响评价的效果。因此,
应随时评价指标体系纳适用性和有效性。(Z2005050711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