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风险是税收筹划的前提
录入时间:2004-06-09
【中华财税网北京06/09/2004信息】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预先的筹划和安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争取税
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筹划活动。但利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没有无风险的利益,纳税人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注意由此带来的风险,以免得不偿失。
税收筹划风险,是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因各种因素的存在,无法取得预期的
筹划结果,并且付出远大于收益的各种可能性。因此控制风险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
税收筹划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片面性风险。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时如果没有全面地进行财务安排,特别是只考
虑了税收负担的减轻,而未考虑其他方面的成本与付出。如纳税人为选择税收筹划方
案而付出的税收法律政策的研究、学习、培训、代理、机构调整等费用,最终虽然可
能取得税收负担减轻等经济利益,但企业的整体成本却可能大大增加,并有可能超过
税收筹划的收益,这就是片面性筹划的风险,也称为成本性风险。
主观性风险。纳税人选择什么样的税收筹划方案,又如何实施税收筹划方案,这
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税收筹划条件的认
识与判断等等。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时,如果筹划人员对财会、税收业务不熟悉,或
者理解有误,就会使税收筹划活动归于失败。这类风险大多是由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
错误(失误)引起的,我们通常将其称为税收筹划的主观性风险。
条件性风险。一切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选择、确定的,也是在一定条
件下组织实施的。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纳税人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对税收
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而纳税人的经济活动与税收政策等条件都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果某个条件发生了变化,如果纳税人缺乏敏感性,如果没有及时对税收筹划
方案进行调整,可能会导致筹划失败。这种风险也可以称为政策性风险,在税收筹划
实践中比较常见。
违法性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纳税人的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税收筹划行为,符
合法律的规定,但是在实质上却违反了税收法律与政策的规定,甚至是以税收筹划为
名进行实质上的避税、偷税等行为。如有的纳税人将一些残疾人虚假“挂靠”在企业
名下,以民政福利企业的名义享受税收优惠待遇,这明显违背了税收政策的规定,必
将被查处。这种风险是最大的税收筹划风险。
认定性风险。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其方案的确定与具体的组织实
施,都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但是,税收筹划方案是否符合法
律规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的最终认定。即税收筹划方案是
否真正符合法律精神,需要由税务机关最终裁定。如果纳税人所选择的方案并不符合
法律、政策的精神,那么税务机关将会视为偷逃税而进行税收处罚。
税收筹划存在风险,但纳税人不必对此担忧,只要认真做好防范措施,可以最大
限度地降低筹划风险。
加强培训。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决定税收筹划质量高低与
成败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如果筹划人员的业务水平较高,对税收、财务、会计等
方面的政策与业务比较熟悉,那么筹划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纳税人要化解税收
筹划的风险,确保税收筹划成功,就必须加强对包括财会人员在内的从事税收筹划业
务的人员进行培训,以使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税收政策、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以及相
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既能及时制订正确的筹划方案,又能正确地组织实施税收
筹划。
以变应变。国家的税收政策是不断地调整的,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也是不断变
化的,税收筹划也就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这些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要求
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不断地研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密切关注税收政策调整,甚
至还要预测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调整的变化趋势,注意全面把握税收政策,切忌抓住
一点,不及其余。
诚信纳税。一方面,要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做账。一切
税收筹划方案的确定与实施都是以纳税人的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如果这个基础是脆弱
的,甚至是虚假的,那么要让税收筹划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纳税人必须建立健
全会计核算体系,并确保财务会计人员严格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要依法履
行纳税义务。税收筹划虽然在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少纳税或者不纳税,但这种筹划必须
以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如果纳税人用偷逃税的方式来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一
旦被税务机关发现,不仅要补缴所偷逃的税款,而且还要承担税收行政罚款,这对纳
税人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寻求帮助。税务机关是国家法定的税收征管机关,负有税法宣传的义务,对纳税
人提出的疑问以及相关政策的咨询必须无偿提供服务。纳税人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如
果对某一政策不明确,可以寻求当地税务机关的支持与帮助,向税务人员咨询。而且
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税收筹划
人员在正确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性、正确应用财会知识的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当地税
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多与税务人员沟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