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与筹划:成本管理中的税收筹划——成本费用核算的税收筹划(上)
录入时间:2003-05-21
【中华财税网北京05/21/2003信息】 第六章 成本管理中的税收筹划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成本费用的抵税作用,认识资金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
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掌握折旧方法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及成本费用核算中的其他
税收筹划策略。
第一节 成本费用核算的税收筹划
成本费用是纳税人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的重要经济指标,它通过影响商品流
转额和非商品营业额的定价基础、纳税人拥有的财产价值、经营活动的收益水平,进
而影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同纳税人选择纳税方案、降低税收负担密切相关。
一、成本费用概述
(一)费用及其特征
费用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各种劳动耗费,包括物化
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纳税人的费用支出贯穿于纳税人的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的全
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人的应税行为相关。作为纳税人的费用支出,一般具备如
下特征:
(1)纳税人的费用支出都具有服从于纳税人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特定目的。纳税人
在不同环节、以不同形式支付的费用具有不同的经济目的:纳税人购建固定资产、无
形资产等支出,目的是获取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劳动资料和无形资产;纳税人采购过程
中的支出,目的是购进生产或销售所需要的材料和商品;纳税人生产过程中的支出,
目的是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纳税人发生的期间费用,目的在于实现当期的损
益;等等。这些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使纳税人获取最大的税后收益,同纳税人财务管
理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2)费用支出最终会减少纳税人的所有者权益。一般情况下,纳税人发生费用支出,
必然会导致纳税人的资产流出或负债增加,从而减少纳税人的所有者权益。从这一
点看,它又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相矛盾,这就要求纳税人尽可能地控制费用支出。
(二)费用的分类
纳税人的费用支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费用包括纳税人在投资、理财和经
营活动中的各种耗费和损失。按与其产生的效益的关系进行分类,可分为:
(1)收益性支出,指产生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在所发生的收益性支
出中,如果在本会计期间即被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应按“受益原则”计入各成本计
算对象,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分配,最后再按“配
比原则”确定本期的营业成本。这部分支出决定了纳税人的营业成本水平,从而决定
了纳税人的营业收益水平,并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营业额的定价产生影响。在纳税
人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与产品生产过程没有直接联系的、但又必须直接计入当期损
益的支出,称为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期间费用直
接与企业的收益水平相关,应全部在本会计年度的收益中得到扣除。
(2)资本性支出,指效益及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如构成固定资
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各项支出以及发生的长期投资支出。资本性支出要由各受
益期的营业收入分期负担,其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价值,以折旧和分
期摊销的形式,逐步地计入各会计期间的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长期投资支出实现的
收益计入各会计期间损益。
(3)营业外支出,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其他支出,如非常损失,捐赠支出,处
理固定资产的损失,各种罚款、罚金和滞纳金支出等等。这些支出都可以计入会计损
益,即在计算会计利润时从收人中扣除。但如果按其与应税所得的关系划分,可分为
报税务机关批准后允许税前列支的支出和不允许税前列支的支出。
把费用分为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营业外支出,便于分清哪些费用支出能够
在所得税前扣除以及扣除的方法、哪些费用支出不能在所得税前列支,也有利于纳税
人通过费用支出的合理安排进行税收筹划。
狭义的费用是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获取收入提供商品和劳务而发生的耗
费。狭义的费用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分类:
1.按费用的经济内容(经济性质)划分。
(1)外购材料及动力,指纳税人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入的原材料
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备品备件、各种燃料,以及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动力。
(2)工资,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
(3)职工福利费,指企业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提取,应支付给职工用于福
利方面的费用。
(4)折旧费与摊销费,指纳税人使用的各种固定资产,按规定折旧率计算的折旧费,
以及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费用。
(5)税金,指企业应计入生产经营费用的各种税金及附加支出,包括消费税、营业
税、资源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基础设
施附加等等。
(6)利息支出,指按规定应计入生产经营费用的各类借款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
(7)其他支出,指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费用支出,如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修
理费、租赁费、诉讼费、中介费等等。
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利于反映各项费用的实际支出,用以分析各时期费用支
出结构的合理性,考核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为计算工业净产值和国民收入提供资料。
纳税人可根据费用支出的性质和结构,分析各项费用支出的纳税影响,选择边际税
收效应大的费用支出作为税收筹划的重点。
2.按费用的经济用途划分。
(1)根据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应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
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直接材料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
料、外购半成品,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备品备件、包装物、
低值易耗品和其他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是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以及按生产
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基本生产单位(分厂、
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基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
和福利费、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
护费以及其他制造费用。
应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生产费用按上述分类,构成产品的制造成本项目,有助于
纳税人按成本项目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产品成本结构的合理性,为降低产
品成本提供依据。
(2)不应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期间费用。
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有助于我们揭示费用的扣除和收入的获取的内在联系。具
体地说,应计入产品制造成本的生产费用,应先物化为产品成本,再随着产品的销售
从获取的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扣除,费用的扣除同产品销售收入的获取成正比;不应
计和产品制造成本的期间费用,与企业收入的获取并不直接相关。即期间费用的扣除
并不一定会带来收入。
3.按费用与产量(业务量)的关系划分。
(1)变动费用,是指那些金额随着产品产量(业务量)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费用,如
各种原材料费用、计件工资及按产量摊提的费用等。
(2)固定费用,是指那些金额不完全随着产品产量(业务量)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费
用,如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费用按与产量的关系分类,便于提示各项费用的习性,为产品成本分析预测提供
依据,有利于对费用支出的事先安排。
(三)成本及其核算程序
成本是特定的会计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代价,是
费用按成本计算对象汇集、分配、计算的结果。同费用一样,成本也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
广义的成本泛指企业在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中为取得某项资产或实现收益而发
生的代价。取得长期投资股权的代价就是投资成本,筹集资金的代价就是筹资成本,
取得固定资产的代价就是固定资产成本,购买原材料的代价就是原材料成本,生产产
品的代价就是产品成本,为实现企业当期损益而发生的期间费用构成了期间成本,等
等。
狭义的成本,则仅指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产品成本是指为生产某一种产品
而消耗的费用,它是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的生产费用,是对象化了的生产
费用。
生产费用的对象化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必须符合成本核算的一般程
序。(1)对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确定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
确定应计入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2)把应计入本期产品成本的费用依“受益原则”
在各种产品之间接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汇集;(3)把应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
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汇集,并计算出完工产品的
成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