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和开展税收筹划
录入时间:2001-07-31
【中华财税网北京07/31/2001信息】 税收筹划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尚处于摸索、
学习、推行的初始阶段,与社会接纳它,纳税人热衷它,税务人员理解、欢迎它,注
册税务师熟知并从容操作它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新生事物知名度还很低的原因主要
有:
其一,宣传力度弱,知情人太少。由于当前的宣传只局限于税务系统这个圈子,
关心的人员也只是少数理论探索者和少部分代理机构,多数人没听过,没看过这类事
情。略扫一眼的人或不理解,或不重视,且远离自己的生活,很难热情为之。
其二,界定节税、避税有一定的难度。尽管税收筹划是合理的、合法的,但毕竟
是为了“节税”,说白了就是少缴税款,这点就与避税有相通之处,在具体策划中两
者容易产生“并轨”的问题。因为二者研究和依附的对象、很多具体项目、结果都完
全一样。《中国税务报·筹划周刊》上曾登有这样一个“筹划实例”:当近年底时,
某企业核算出应纳税所得额为10.98万元,预计要缴企业所得税3.33万元。
此时春光税务师事务所为该企业作了这样一个税收筹划:年底前向希望工程捐献10
00元。如是,则应纳税所得额降为99980元,应缴企业所得税2.7万元。其
结果是:捐赠1000元,“节税”6000元,企业名利双得。此例的税收筹划能
否截然界定出是节税还是避税?方法是避税(绕开高税率),结果是节税,谁能下个
支持还是反对的结论?进一步说,税法中有很多优惠政策和不同的计税途径,谁能说
清哪些是漏洞和缺陷?哪些是有意识的政策倾斜?从立法本意上区分哪些税收筹划是
符合政策导向的,哪些是背道而驰,是非常困难的。
其三,人才匮乏,不敢奢谈进入。现在从事代理的人员偏老、偏杂,文化素质和
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加上可资阅读、学习、获得操作的指导资料极少,真正能搞税收
筹划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税种的多样性,企业的差别性和要
求的特殊性,客观环境的动态性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性,都要求税收筹划人员适应性很
强,且能不断“充电”,客观上讲这是很难做到的。
其四,税法本身的制约。过多的优惠政策,税制改革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难以及
时兑现的许多承诺,如先征后退、即征即退、政策返还以及我国东西部存在的诸多差
异,外资企业享受众多优惠待遇等等,造成了目前我国税负不公平的客观环境。
其五,执法不力的影响。极少部分税务干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甚至索贿受贿
,“真经”因此而念歪,政策的刚性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弹性,因此也使得部分企业
为了少纳税,只知道与税务干部搞好关系,而不重视税收筹划。
面对以上困难,要使更多的纳税人对税收筹划热衷起来,并且明白无误地知道它
是科学性高、适应性强、经常需要的事物,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做好以下
工作:
第一,增强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是当务之急。不仅要在《中国税务报》上继续刊登
有关税收筹划的稿件,还要在一些有影响的大报,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中国法制报》等报纸上发表一些有理论深度又浅显易懂的文章,以扩大税收筹划在
社会上的影响。在全国性的经济工作会议、财税工作会议、企业论坛上,可以请有关
领导、专家讲述一下税收筹划的意义,在电视、网站上也可以不时披露一些有关的信
息,逐步把税收筹划变成一个热门话题。
第二,向注册税务师提供操作武器。有关机构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走在前面的税
务师事务所写一批启示性的文章,出几本通俗的专著,翻译一些国外的研究及实践文
摘,特别是设计一些综合型及各类单项的税收筹划实例,使有志于此行的人不至于雾
里看花而能摸着石头过河。
第三,从基础教育上抓起。一是在财经大学、税务院校增设税收筹划课程;二是
以短训班形式培养一批先头部队;三是把税收筹划列入注册税务师后续教育。通过培
训,提高税务代理全行业的筹划水平。这类研讨会要事前计划,准备充实,有理论也
有实践,以确实起到感动人、震动人、启动人的效果。
第四,各税务师事务所必须强化学习。说一千道一万,税收筹划还是要通过注册
税务师精心研究国情、税情、地情、商情,充分了解并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地域环
境、同类行业的水平和特点、企业的经营方式及所需、所求,洞悉税收政策和具体规
定,知道相关的法律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征得企业认同的基础上,从小到大,从简
到繁,从单项到综合,从近期到远期地进行研究并设计可以比较的税收筹划方案。从
学习中,特别是实际操作中增长见识,培养人才,真真实实地提高税务师事务所的执
业水平。 (a20010731007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