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卫生法规库 > 正文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红火蚁伤人事件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

卫办应急发[2005]54号颁布时间:2005-03-15

     2005年3月15日 卫办应急发[2005]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   近期,广东省吴川市等部分地区发生有害生物-红火蚁伤人事件。农业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将红火蚁定为我国入境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并加以封锁控制。为积极配合农业 部门,做好红火蚁伤人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现将《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试行)印发给你们,并对红火蚁伤人事件监测防控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强监测与报告工作   已发现红火蚁侵害地区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红火蚁伤人情况监测与报告工 作。通过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登记资料,开展主动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红 火蚁伤人情况逐级统计上报。未发现红火蚁侵害地区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提前做好 监测准备,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   二、加强与农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已发现红火蚁侵害地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本地区农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 通与交流,及时通报监测情况和采取的措施,建立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协调 配合,共同做好红火蚁侵害预防控制工作。   三、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   各地要采取适宜的形式,进行红火蚁的识别、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消除群众心理恐慌,引导群众科学对待红火蚁侵害事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 持洁净的生活环境,科学使用灭蚁农药。四、加强医学治疗和效果评价工作根据《红 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对咬伤病人进行及时治疗,并开展临床治疗效 果评价,保证医疗救治工作科学、有效、安全。特此通知。    附件: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一、RIFA背景资料:   输入性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拉丁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家蚁属成员,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 其蚁群分工严密,喜群聚并好攻击,对其栖居地的周围环境生物具有强大危害。RIFA 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可造成重大经济危害,并对人、畜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 致死性,常造成输入国农牧业的严重损失及受累居民的健康危害,而导致恐慌。   美国每年有500万人被RIFA咬伤,其中2.5万人到医院就医,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1998年调查资料:约有33000人因被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 反应,2%产生严重过敏反应造成过敏性休克,当年有两起被RIFA叮咬死亡的病例。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在RIFA地区劳动或其它户外活动时穿着雨靴和手套,防止被咬伤;随身携带 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涂抹患处。   (2)发现RIFA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捉捕RIFA,及时 报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其进行鉴定和处理。   (3)RIFA蚁巢一经发现,立即做出明显标志,以免人群接触,造成伤害。   三、监测:   (1)主动监测:在发现RIFA的地区和周边高危地区,利用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登 记,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将RIFA伤人列入本地区监测疾病,在各基层医疗机构设立监 测点,每月上报RIFA叮咬病例报告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整理后,上报省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汇总分析本地区RIFA伤人情况,并分 别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灭蚁药安全性评价。在灭蚁过程中,监测人、畜灭蚁药中毒事件发生情况, 开展灭蚁药安全性评价。   四、储备:   (1)技术储备:成立专家组。专家主要涉及虫媒生物控制、临床、环境卫生学、 中毒等学科。   (2)药品储备: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 后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 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   五、RIFA伤人诊断:   主要依据暴露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RIFA叮咬史。RIFA棕红色,攻击性强,叮咬时身体呈弓形,首尾相连。   (2)被叮咬部位持续性灼热样疼痛,,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泡、硬肿,有痒感, 如水泡破裂常可引起细菌性二次感染。   (3)少数体质敏感的人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全身过敏反应, 症状包括喉头或支气管水肿与痉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循 环衰竭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因脑缺氧和脑水肿,有头晕、乏力、神志淡漠、烦躁不安、 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六、病程及预后:   局部疼痛持续约1小时,咬伤后数小时出现水泡或脓泡。病程约10天,使用药物后 可大大缩短病程,皮肤局部常留有色素沉着。   七、治疗:   (1)叮咬局部可用冰敷,减少血液及淋巴扩散,减轻肿胀和疼痛感。用肥皂水或 清水冲洗叮咬部位。   (2)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搔痒,以免脓泡破溃,造成伤口的继发感染。使用皮质 类固醇类激素软膏涂抹患处。   (3)如有全身反应者,可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方案。   八、培训:   (1)在RIFA发生区,对区县级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 内容主要包括RIFA咬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健康教育,并培训在接诊此类患者 时应填写的RIFA叮咬病例报告及上报程序。   (2)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控制人员统一培训,充分认识RIFA生活习 性、危害,掌握控制措施。一旦发现RIFA,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监测、控制措 施。   九、健康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画、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当地群众宣传RIFA的识 别、危害及预防、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通过正确宣传教育消除恐慌情绪,恢复正常 生产、生活,并引导当地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十、干预措施:   (1)通过宣传教育,使当地居民认识到RIFA的危害,培养居民卫生习惯。   (2)坚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彻底整治脏乱环境,对居民区实行门前三包,包括 房屋内外环境、责任田、池塘、牲畜生活区等地的环境科学治理。    附1:RIFA咬伤统计报表(略) 附2:RIFA咬伤报告程序      自农业部门公布当地发现RIFA后当月或第二个月,以基层卫生院/街道卫生院作为 监测点,统计每月就诊RIFA叮咬患者人数,填写RIFA报告表(见附件1,仅填写首诊病 例数),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月10日前收集整理报表,如咬伤人数超过当地 (村、居民区、乡镇或街道)总人数10%,需立即上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最 高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本省/市情况,提交卫生厅。对咬伤情况严重可制作填写详 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附3:防治RIFA咬伤医疗宣传册      1. 认识RIFA   RIFA   蚁丘 蚁巢   RIFA(Red imported fire ant, 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红褐色,2~4 毫米,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家蚁属成员,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蚁群分工 严密,喜好群居并好攻击,属于外来物种,对其他生物及环境等具有威胁。   入侵红火蚁为地栖型生物,成熟蚁丘高于土壤表面10到30厘米,内部直径约为30 到50公分。蚁丘内部具多孔蜂巢结构,蚁群数量庞大,成熟的蚁巢有10到50万只蚁。 生长繁殖快速,数月内可发展为独立蚁群。所以RIFA的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需要群 众密切配合。   2. 发现RIFA后该怎么办?   (1)发现RIFA后不要触动,及时报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对其进行鉴定和处理。   (2)发现RIFA蚁巢,立即做出明显标志,告诫其他人,以免人群接触造成伤害。   (3)告诉大家,特别是儿童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捉捕RIFA,因为 RIFA不同于其它蚂蚁,其攻击性很强,可迅速爬到人身上叮咬,造成伤害。   (4)在RIFA地区劳动或其它户外活动时穿着雨靴和手套,防止被咬伤;建议随身 携带类固醇类外用药物,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涂抹患处。   3. 被RIFA咬伤后如何处理?   RIFA叮咬症状   如果您不慎被RIFA咬伤也不要惊慌,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离开蚁巢,反复跺脚,检查并清除身上的RIFA。   (2)检查处理被咬伤口。可用肥皂或清水冲洗被叮咬处,擦干后涂抹皮康霜或皮 炎平等,每天4~5次,连续2~3天。   叮咬部位起初疼痛、红润,很快丘疹、脓泡形成,脓泡可见叮咬点,脓泡大小因 毒素量及个体差异而不同,直径一般为2~10mm。   (3)叮咬部位处理后如仍不缓解或有严重的全身不适,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   (4)保持伤口清洁,切勿搔抓,防止二次感染。   4. 其它   (1)在相关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灭蚁,家庭存放灭蚁药要远离儿童,放在儿童 不易触摸到的地方。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清理居住区的卫生死角,防止RIFA在隐蔽场所孶 生,让RIFA远离我们的生活。 (3)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