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西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山西省商务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晋商运[2007]282号颁布时间:2007-05-20


各市商务局: 
  根据商务部《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和省政府《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厅组织制定了《山西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附件:山西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明确了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制定了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十一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的纲领和指南。 
  一、山西省茧丝绸行业发展与回顾 
  (一)山西省茧丝绸行业概况 
  山西省是嫘祖养蚕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和深厚的茧丝绸文化底蕴,民间流传着“地有三株桑,家有好时光”的古谚,广大农民具有栽桑养蚕的特殊传承。全省茧丝绸行业集中在南部的晋城市、长治市和运城市区域。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人均土地面积广,是宜桑宜蚕的最佳区域,所产蚕茧具有光泽度好,解舒率高和缫丝二度变化小的特点,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拥有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拥有较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机构。基本形成了从栽桑、制种、养蚕、缫丝、绢纺、织绸、丝绸印染、服装家纺一条龙生产的茧丝绸产业链,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基地。 
  二、“十一五”期间全省茧丝绸行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山西省茧丝绸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格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有了长足发展,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使全行业平稳地走出低谷,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劳动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省茧丝绸行业“十一五”期间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产业结构调整显著,全行业保持平稳发展。 
  我省茧丝绸行业专业化生产分工明显进步,生活经营格局不断优化,种桑养蚕基础稳固提升,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桑园面积达到16?9万亩,全年发蚕种15万张,产茧6770吨,蚕农收入1亿元以上。2005年,全省茧丝绸企业总资产达到2亿多元,从业人员5000余人,丝类产量580吨,丝绸产品销售收完成12403万元,实现利税1535?7万元。 
  (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学化、规模化种桑养蚕模式提到了进一步发展,小蚕共育、方格簇饲养、自动化机器烘茧和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全省优良蚕种普及率达100%;小蚕共育达30%;方格簇达36%;种桑养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缫丝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全省缫丝企业全部实现了自动缫,装备水平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生丝产品质量、产量、效益显著提高。丝绸业无梭织机、电脑设计、数码印花等先进印染设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型复合丝绸纤维材料得到开发,拥有二项国家适用新型专利,使丝绸面料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高。一批品牌产品相继问世,阳城缫丝厂梅花牌SE桑蚕丝连续三次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珍珠牌桑绵球荣获部优质产品,吉利尔服饰有限公司成为全国17家获得“高档丝绸标志”认证企业之一。“森鹅”、“吉利尔”、“红萍”服装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及知名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信誉,年出口创汇750多万美元,步入以品牌推动丝绸行业升级的轨道,对我省丝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精神,逐步改革茧丝绸经营体制,市场机制进一步增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栽桑养蚕向大乡、大村、大户集中,桑蚕占到80%以上,地埂桑向桑园转化,产叶量占到70%以上。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一体化公司,已成为茧丝绸产业组织发展的主体方向,随着丝绸企业改组改制的深入,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元所有制的股份化企业比例逐步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了专业化、规模化和收购新秩序的建立,茧丝绸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十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茧丝绸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与东部沿海和西部茧丝绸行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应对能力还比较弱。我省茧丝绸行业还存在着低产桑园改造、小蚕共育、壮蚕大棚条桑饲养、方格簇等先进技术应用比例不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企业和国际驰名品牌;体制改革滞后;茧丝绸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十一五”全省茧丝绸行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及我国“十一五”茧丝绸行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茧丝绸行业发展全局,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企业改革开放为动力,提高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产业升级,使茧丝绸产业成为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中国中部茧丝绸行业强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末,全省桑园面积达到27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方格簇茧达到80%以上,蚕农年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自动烘茧机烘茧量达到80%以上,缫丝综合技术设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白厂丝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产品专利达到10项,知名品牌达到6个,综合能耗降低10-20%,形成一批自主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总体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左右,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形成新型茧丝绸优势产业带,使我省茧丝绸产业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实现茧丝绸行业平稳较快增长。 
  四、“十一五”全省茧丝绸行业发展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 
  (一)大力发展生态优质蚕桑基地,夯实茧丝绸发展基础。 
  蚕丝是天然可再生纤维资源,蚕桑不仅是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基础,还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不适宜种植粮、棉土地的生产潜力,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环境,促进我省新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蚕桑发展要以市场为主导,抢抓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坚持蚕桑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原则,提高蚕茧生产的集中度,促进栽桑养蚕向大乡、大村、大户集中,大力培育桑蚕生产基地,使蚕桑成为发展区域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1、改造提升老基地 
  加快低产桑园和老地埂桑改造步伐,采取桑园加密补植、老桑复壮、锯桩芽接、渠水配套等改造,到2010年完成中低产桑园和老地埂桑的改造,全部达到优质丰产桑园和优质地埂桑标准。 
  2、大力发展蚕桑新基地 
  大力培育4到5个高起点、高标准的万亩蚕桑新基地,建成10个面积规模较大、生产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国家级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3、建设优良桑苗繁育基地 
  建设我省的优良桑品种苗木繁育基地,在阳城、沁水、高平、沁县、垣曲等县建设5000亩优良桑苗繁育基地,供应我省发展新桑园和改造低产桑园更新所需。 
  4、加强优种生产和蚕种检验工作 
  在具备全国一流水平的阳城县蚕种场的基础上,更新改造沁水、夏县二个蚕种场,使其成为技术实力较强,生产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蚕种繁育企业,确保我省优质蚕种的供应。 
  5、实施科技兴蚕战略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蚕桑经济效益。蚕桑主产地区要成立茧丝绸办公室、蚕研室、蚕桑服务中心。对蚕桑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物资、跟踪实行一体化服务。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病虫害联防联治、小蚕共育、壮蚕大棚饲养、大蚕蚕台育、水暖三角活动蚕台育、方格簇等先进实用技术,建立不同层级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区,鼓励桑园合理间作套种和专用蚕宝的复合经营,提高养蚕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力争达到养蚕统一消毒、桑园管理统一治虫。方格簇上簇和自动烘茧机烘茧分别达到80%以上。 
  (二)深化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加快一体化改革步伐,推进公司加农户模式的蚕桑产业化经营,鼓励和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契约合同形式规范运作,建立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利益共同体的连接机制,利用好国家、省、市、县有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扶持栽桑养蚕,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保护蚕农利益。 
  加大企业改革力度,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积极创建平台,扩大龙头企业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对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持平稳发展的支撑力。2010年全省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自动缫40组,年生产白厂丝1000吨,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目的。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茧丝绸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和基础平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行业内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以大中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比较健全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体系。加强科研、标准、检测、信息等全行业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在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在利用外资、技术引进中,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引的再创新,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多渠道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力度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优化创新环境,走具有茧丝绸行业特色的创新之路。增加茧丝绸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茧丝绸行业上挡升级,加快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确保平稳较快发展。 
  (四)弘扬茧丝发源地文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大茧丝发源地文化的宣传力度,实施“文化+品牌”的品牌战略。以嫘祖始蚕于山西夏县为切入点,弘扬茧丝发源地文化精神,突出宣传茧丝绸产品的历史渊源、绿色生态和循环经济的特点,普及丝绸历史、天然、绿色等文化和消费知识,培育丝绸消费热点,拓展丝绸消费范围。大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茧丝绸产品自主品牌,重点培育6个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自主知名品牌,以山西特色的自主品牌开拓市场,扩大品牌消费。根据市场不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适应于各种消费的不同档次产品,丰富丝绸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以丝绸消费增长带动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新格局。 
  (五)以人为本加速培训,提高全员整体素质。 
  加快茧丝绸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和科研院所、相关大学、大集团协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推动茧丝绸人才的培育。积极搭建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提高全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推动我省茧丝绸行业迈上新台阶。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