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江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杭政函[2005]105号
颁布时间:2005-05-25
2005年5月25日 杭政函[2005]10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 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杭州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大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 我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制定《杭州大旅 游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所称的“大旅游产业”,是指以传统旅游业为龙头的,包括会展、休闲、 商贸、文化及其他社会资源中能与旅游互动部分的产业集群。 一、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与态势。 “十五”期间,我市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环境,以旅游国际化 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旅游西进”战略,观光旅游迅速发展,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 业及相关产业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 闲“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 ——观光游览业不断走强。2001年以来,我市建成并开放了雷峰塔、杨公堤、 大明山、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垂云通天河等一批新景区;西湖、千岛湖、宋城、双溪 竹海漂流、七里扬帆等景区的旅游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国际化战略全面启动, 成功推出包括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在内的50余个较有特色的社会资源点,旅游 环境不断优化。2004年,全市入境过夜旅游人数123.41万人次,接待国内 游客30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0.73亿元。2004年,全市星级饭店突 破200家,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旅行社295家,其中国际社31家,旅游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 2004年的6.3%。 ——会展商务业初见成效。以西湖博览会为龙头的商务会展业初具规模,基本形 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成功举办了5届西博会以及国 内旅交会、国际华商大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展览规模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 目前杭州会展业发展水平已经名列全国第九位,并有较大上升空间,商旅互动的格局 已经初步形成。 ——休闲度假业发展迅速。通过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推进工农业旅游、丰富夜游 及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培育并加强了休闲业态。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清河坊历 史文化特色街区、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休闲特色浓郁,促 进了商旅互动;余杭、临安、桐庐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临安市还编制了休闲度 假胜地发展规划;西湖区双流农庄等8个单位被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观光游览业发展比较成熟并在国内领先,但会展商务业、 休闲度假业发展相对滞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项目相对较少且不能 满足游客的需求。 ——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内旅游“一轮独大”,入境旅游相对滞后;国际性会展 项目较少,缺乏按国际标准设计的会议厅,承办国际会展项目所配套的软、硬件设施 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与国际化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惯例 的高质量旅游服务。 二、我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旅游业为龙头整合 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依托优化市域空间组织。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和政策创新,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持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观光游览、 会展商务、休闲度假“三位一体”、城市和乡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使杭州的大旅 游产业加速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通过10-15年的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以观光游览、休闲 度假与会展商务为三大支柱的功能多样、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 东方休闲之都。 (三)分期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 休闲之都”的框架。至2010年,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250万人次,旅游 外汇收入超过15亿美元;年接待国际性会议和展览50次以上,会展业总收入以每 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6.3% 提高到8%左右。 2、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和“东方休闲之都”。至2015年,以景观、文化、产业为支撑,依托观光度假、 文化娱乐、风味餐饮、特色购物、体育健身、学习培训、创意设计、会议交流、休闲 商务等领域的“三大支撑、九大领域”为重点的“东方休闲之都”建设进展明显。至 2020年,大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 国际会议基地,培育成2至3个国际展览品牌,入境游客数名列全国前茅,旅游业态 明显转型,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在大旅游产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三、我市大旅游产业的基本格局及其联动 (一)观光游览业。 ——提升景区规划、建设水平。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国际旅游产品的 开发;继续推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好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西湖博物馆、西湖 龙井茶文化景区,丰富净慈寺和灵隐景区文化内涵;大力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打造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并逐步开发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恢复南宋皇城遗址 公园等旅游新产品;塑造郊区县(市)中“两江一湖”、天目山、钱江观潮、双溪漂 流、龙门古镇等旅游品牌形象。 ——促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建韩国临时政府杭州 旧址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 增加游客的互动参与性;扩大对各类展馆的旅游宣传,精心策划和积极参与组织各类 活动,吸引国际游客。 ——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整 合杭州旅游休闲、上海都市旅游与黄山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区域核心旅 游线。 ——新建、扩建一批高档次五星级宾馆和设施,适度增加超五星级宾馆的比重; 鼓励发展青年旅舍,以满足休闲自助游的增长需求;积极引进国际旅行社,鼓励其在 杭州开设分支机构,引导国际、国内旅行社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 才,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 平。 (二)会展商务业。 ——建设现代化会展设施。加快建设杭州国际会展中心、浙江旅展中心、浙江国 际商务中心、钱江新城会展场馆、钱江世纪城会展场馆;建设3至5个具有国内一流 水准的会展配套设施;利用萧山各类高星级宾馆,建成后的休博园、风情园以及湘湖 景区的休闲度假优势,发挥其在杭州商务会展中的作用;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 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适度建设会展设施。 ——大力发展会议业。充分利用杭州位居长三角、毗邻上海以及优越的休闲环境 优势,积极鼓励在杭的中央、部、省属单位、高校等机构,争取更多的国内机构、跨 国企业、国际机构来杭州举办各种国内、国际性会议,并以会议业为重点发展整个会 展业。 ——实施会展业“品牌特色”战略。继续办好西博会、茶博会和2006杭州世 界休闲博览会;充分借助上海国际门户作用,抓住“世博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城 市营销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动杭州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引进国内 外大型品牌会展项目,鼓励本市会展机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的合作;在会展 企业中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体系,规范会展业服务标准;加强会展营销和管理 人才的培训,推进我市会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休闲度假业。 ——加快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步伐;在加强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生 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引导休闲度假旅游;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与开发湘湖、径山以 及临安生态休闲和高山避暑旅游度假区。 ——深度发掘杭州的历史文化内涵,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国内外具有雄厚 实力的投资实体打造2至3个具有浓郁杭州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 ——充分利用体育中心、体育馆、游泳场馆、射击俱乐部、休闲健身吧等各种休 闲健身场所,开发“艺术文化休闲”、“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场购 物”、“老年休闲健身”、“老街探幽访古”等都市新兴旅游项目,促进传统旅游向 人文旅游、休闲旅游转变。 ——积极推广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推进临安、余杭、桐庐、 建德、富阳等地富有生态特色的农家乐旅游;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梅家坞茶文化村、龙 坞茶村乡村休闲旅游。 ——适度发展和利用各种咖啡屋、茶楼、酒吧,以及剧院、KTV、俱乐部、夜 总会等歌舞娱乐场所,满足中外旅游者夜间休闲娱乐需求。 (四)游憩商贸业。 ——重点推进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湖滨、清河坊、南山路、丝绸城、 武林路、四季青、文三街、信义坊、梅家坞、延安路、解放路等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 通过调整经营结构,实行错位经营,注重特色,提升档次,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综 合服务功能。 ——全面带动新兴商贸业态的发展。结合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武林广场核心商 圈、拱宸桥区域商业中心等商业区块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专营专卖店, 适度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shoppingmall)。 ——积极开发和挖掘特色商业内涵。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商业,如楼外楼、 胡庆余堂、都锦生、王星记等特色老字号,让旅游者领略风味特色的同时,体会杭州 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特色商业,如特色市场和特色商店,满足休闲旅 游者购物的现实需求。 (五)配套服务体系。 ——制订出租汽车行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本地市民对杭州 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认知等与旅游配套的专项发展计划。 ——逐步推广信用卡、旅行支票的使用,放开旅游资产抵押贷款、个人旅游消费 贷款等旅游信贷。 ——加大在旅游区、会展中心、餐馆、影剧院等地旅游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方 面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旅游信息的作用;加大以“杭州旅游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资 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国际化的综合性城市目的地旅游商务信息网站。 (六)产业联动、区域联动。 ——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基础力”三力合一的发展原则,积极 探索相关产业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和谐共进”的发展模式。 ——发挥杭州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以观光游览业为基础,带动会展商务业、休 闲度假业、游憩商贸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产业间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节庆兴旅,以旅促展,以 展带旅,商旅互动。充分利用西博会、休博会、茶博会、钱江观潮节、森林博览会、 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富春江山水节等平台,积极举办会议、展览,带动观光游、商务 会展游和休闲游,促进商贸业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 ——在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中,将景区(点)与休闲场所、特色购物街、定点 老字号等有机结合,在宣传推销杭州的特色休闲场所与商业特色街区的同时,促进 “老字号”的保护与发展。 ——在管理机制与手段上实现互动。旅游、商贸及文化管理部门要携起手来,对 旅游商品的创新、名特产品的保护与培育、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的管理、特色街区的建 设与经营管理、文化休闲场所的规范与管理等进行共同探讨,创建统一规范的管理与 监督制度。 ——加快形成一个半小时旅游圈、经济圈,增强杭州市区大旅游产业发展对各区、 县(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步骤地梯度推进各区、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与 转型,形成规划共绘、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进大杭州、大旅游、 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在“大旅游产业”战略思维指导下,成立杭州 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西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承担协调大旅游产业和谐发展、互相促进的职责。 (二)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和旅游国际化战略。通过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战略, 打造一个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实现杭州市大区域旅游的共同发展。通过 提高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和包装、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管理等的国际化程度,推进旅 游国际化战略,营造良好的入境旅游环境,促进观光游览业、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 业及游憩商贸业的提升规模、档次和水平。 (三)出台促进大旅游产业相关政策。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 大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或修订加快促进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四)实施大旅游人才培训计划。推出针对旅游、会展等专业人才的引进政策, 加强人才储备;利用在杭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提高大旅游产业所需的各类 人才素质,如旅游与节庆策划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目的地信息化人才、小 语种(韩语、泰语等)导游等。 (五)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形象。完善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成各 县(市)及余杭、萧山区的分中心建设,并与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相衔接。实现杭州旅 游集散中心与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运行。积极 开通集散中心之间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旅游客运专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 通换乘方案和观光巴士营运网络,使杭州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常设的旅游换乘点。 建设杭州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杭州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及网络化布点, 并提供多语种服务。 逐步推广市区及各景区(点)的公厕生态化改造,通过广泛宣传和文明引导,改 善城市形象。 完善多语标识系统。完成所有A级景区(点)、商业特色街区、市区重要文化旅 游区(点)、三星级以上宾馆、市属博物馆和重要名人故居的多语标识系统。 推行环境“四化”。在景点和重要旅游服务场所推行“四化”(洁化、绿化、亮 化和序化),营造舒适的国际旅游环境。 (六)培育并做强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旅游企业(旅行代理、酒店、旅游区、旅 游培训机构、旅游信息服务商等)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市 场激励等措施做强旅游企业,努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导建设若 干国际知名的高等级酒店(或连锁酒店)、国际旅行运营商以及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 的景区。培育从事旅游业开发的大型龙头企业,对重点旅游企业要在贷款、税收、供 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植。 (3)
上一篇: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贸易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下一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杭州市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