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方科技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江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杭政办函[2005]130号颁布时间:2005-05-03

     2005年5月3日 杭政办函[2005]130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推进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区域 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和集聚水平,更 好地发挥功能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市政府同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认识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含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规划布局形 成的产业相对集聚、特色优势明显、经济活力较强的块状经济。   近几年来,我市以打造先进工业制造业为基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逐步形成 了一批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以下简称工业功能区);落户企业不断增加,经济总量 日益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工业功能区已经成为 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进一步推动工业功能区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基 地建设,提升产业集群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利于集约、节约工业用地,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共享程度;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有效 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将工业 功能区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工业功能区的建 设。   二、确定目标,明确工业功能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业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通过5年(2006-2010年)的努力,力争形 成一批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特色明显,功能明晰,基础完善,环境优 美的工业功能区。到2010年,全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功能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翻两番, 超过3000亿元,占工业总量比重升至30%以上。其中,销售产值超过100亿 元的工业功能区5个,超过50亿元的工业功能区20个;50%以上工业功能区建 立公共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区内全部工业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块内无高 污染企业,企业排污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基本实现清洁生产。   三、科学规划,完善工业功能区建设的基础功能   坚持规划先行。工业功能区的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逐步从被动转向主动、 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提升。要从全面提升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的角度,把区域经济中 心、城镇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限制开发项目等落实到规划中。 要从现有特色产业优势基础出发,对工业功能区的控规和详规进行修编完善;要优先 考虑工业功能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坚持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工业功能区 规划。要编制工业功能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指导工业园区的总体开发和建设。   工业功能区规划要与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杭州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纲要》相配套,与环境保护相适应。要充分体现电子信息、 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五大产业的发展需求,增强对金融、法律、 研发、物流、仓储等服务行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产业与现代服 务业的互动发展。   提高基础建设水平。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使基础建设与产业提升互促共进。探索跨行政区 域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机制,重点推进工业功能区路桥、电力、供排水、热力、通讯及 污水集中处理等网络化程度。按照规模层次、产业特色和建设标准,多渠道、多元化 筹集建设资金。对在建和拟建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要分轻重缓急,有保有压,有序 推进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节约集约工业用地。工业功能区建设用地必须纳入杭州市和各区、县(市)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功能区内各类配套的经营性用地要建立和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 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功能区内工业项目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机 制,促进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积极探索“零土地技改”,引导企业在紧缩“地根” 中求发展。要指导企业搞好生产布局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企业在符合规划控 制条件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厂区存量土地增资扩建、改造或建造标准厂房出租。   高度重视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要合理选择入驻企业,制定不同企业入区用地 控制指标;要对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设立最低指标,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要积极鼓励低能耗、少占地、高产出的企业入园。依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 对未按土地使用合同约定时间动工的建设项目,应收取违约金;对逾期闲置未建的土 地,应坚决收回,重新用于工业项目出让。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工业功能区连片开发。要按照经济、合理、效益的原则, 对空间相邻、产业相关、区域条件互补的非同一行政区域的工业功能区,因势利导地 进行撤并与调整,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加强 产业集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产业。   四、突出特色经济,提高工业功能区的整体水平   要坚持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实行产业差异化发展。要明确各工业功能区特色优势 产业定位,实行差别化发展。要引导集聚企业依据产业链分工以及长期建立的信用基 础,实现企业对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形成的协作,着力构建工业功能区整体竞争力。 要着眼于市场细分,突出各工业功能区各自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在专、特、精、 优等方面下功夫,靠特色开辟市场,靠特色壮大工业功能区规模,靠特色实现产业结 构的优化升级。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提高产业集聚效应。要有重点地引进国(境)外 和外地的大企业,加大对已落户大企业的培育力度,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形成 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要以形成产业链和特色产业群为目标,吸引内外资企业带项目、 带产品、带技术入区发展,积极引进重点产业、核心企业和关键项目入驻。鼓励“以 项目引项目”、“以外引外”,鼓励外商进行组团式、上下游贯连配套的投资,形成 完整的产业链,增强工业功能区的整体竞争优势。   五、创新技术,提升工业功能区的竞争水平   建立工业功能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工业功能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建立以 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区域或行业技术中心,逐步创建工业功能区的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平 台和专业检测中心,为区内外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支撑。凡经认定的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研发中心,可按规定给予资助和奖励。鼓励工业功能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企业集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业功能区实 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申请杭州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资助或奖励。鼓励组建工业功 能区创业服务中心,为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孵化、培育和成长的发展平台。 鼓励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业功能区的产业层次和管理水平。   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区域品牌和共用商标。要利用工业功能区产业的集聚效应, 在塑造区域品牌上下功夫,集中宣传,形成区域品牌和共用商标。要培育一批拥有较 高市场知名度的强势品牌,发展一批与工业功能区特色相适应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品 牌,集中培育一批在国际或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小巨人”式的品牌。要以企 业为主体,以培育扶持为主线,依托科技进步,积极开展名牌产品的推荐活动。通过 区域品牌的塑造和企业名牌的创建,形成若干个体现工业功能区水平、具有影响力的 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名牌产品。   六、加强环保,实现工业功能区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工业功能区ISO14000认证,积极开展工业 功能区企业清洁生产。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企业,鼓励企业使用清洁 能源和原材料,实行清洁的生产过程,提供清洁的产品,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的生 产技术成果,进行生产全过程的控制,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要大力发展工业功能 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做好“三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不断拓宽资源 利用领域。   加强工业功能区环境保护。要逐步建立健全工业功能区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强 入区企业的项目把关,要求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 制度,切实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十一五”期间,试点建设2-3个生态工业功能 区,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七、做好服务,抓好工业功能区的培育和发展   创造工业功能区发展环境。进一步理顺工业功能区管理体制,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的模式,全力推进工业功能区健康发展。要发挥工业功能区管理职能,在 涉及部门审批、用地平衡、拆迁安置、劳动组织等方面,有关部门应简化审批程序, 落实相关的审批职权,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   给予工业功能区政策扶持。支持信贷资金、工业项目、土地指标、用地容量等向 重点工业功能区倾斜。发挥政策集聚效应,通过担保、贴息等多种形式鼓励资金投向 工业功能区。有条件的工业功能区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引导金融机构 加大对工业功能区的信贷投入。   加强重点工业功能区动态考核。完善对工业功能区的考核机制。考核项目由设计 规划、产业特色、基础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前景定性指标和开发面积、入区企业数、 基础设施投入、营业收入、产出密度、新产品产值率、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已缴税金、 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引进外资等量化指标组成。同时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安 全生产作为对工业功能区考核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业功能区每年考核一 次,考核等级依次为达标工业功能区、先进工业功能区和示范工业功能区,对分类考 核达标或升级的工业功能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考核办法另行制订。 (3)

会员登录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