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方科技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辽宁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1999]71号颁布时间:1999-12-27

     1999年12月27日 辽政办发[1999]7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 办学效益和质量,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 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 我省已于90年代前期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一次调整,效果较好,但是布局分散、 学校规模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农村人口向城镇 流动,农村生源萎缩,微型学校、微型班级不断增多,教师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管 理粗放、办学水准低,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和集中投资建设高标准、规范化学校的问题 越来越突出。 我省城镇中小学的规模效益虽然较好,但是资源配置和生源负载不均衡。由于大 规模的城区改造未给学校的建设和扩展预留空间,造成新城区学校学额猛增,形成大 班额甚至超大班额;旧城区学校规模萎缩,形成小班额。同时,由于历史上形成的“ 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在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 群众的择校心理,也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小班额并存,资源配置、生源负载不均衡, 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基础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进程。 “六三”或“五四”学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分割为初中、小学两部分, 这种资源结构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一贯性原则不相称。尤为迫切的是未来几年全省将面 临初中入学高峰的压力。一方面,小学生源减少,教育资源相对宽松;另一方面,初 中生源短期骤增,教育资源不足。从长远看,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是发展方向;从近 期看,破除初中、小学资源分割的结构性制约,按九年一贯制配置教育资源,是缓解 初中入学高峰压力的措施之一。 改革和发展中小学教育,必须对中小学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实施规模、结构、 质量、效益协调化的发展战略。 一、调整的原则 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目的,是通过重组、拓展等途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 资源配置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教育质 量。因此,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 1.长远考虑,统筹规划。要根据人口增长和流动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公共事 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前景,科学规划学校布点,增强其在一定时期内 适应生源波动的宽容度,保持定点的相对稳定。 2.因地制宜,稳妥实施。要根据地域、地理、交通、人口密度、人民生活水平、 教育普及程度等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采取不同的调整标准和模式,确保学生受教育 机会均等,确保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 3.注重规模优势,提高办学效益。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的确定要适应当地经济发 展水平并遵循学校管理、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调整中要着重解决城镇大班额和农村 微型学校、小班额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益、经济效益、质量效益。 4.抓住调整机遇,推进中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调整中要运用价值规律和 借鉴市场运作机制,采取资源优化重组、资产有偿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以及政府加 大投资力度,分批分期建设标准化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使学校上水平、上档次。要 低成本推动教育资产扩张,严防资源流失。 二、实施调整的指导方案 1.农村中小学的调整 农村要利用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时机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以试办九年 一贯制学校为契机,带动撤点、合班、并校,使中小学布点相对集中,以达到资源配 置集约化。 (1)一般规模的乡镇原则上办好一所初中,规模18班型、在校生800人以上。提倡 乡(镇)初中与中心小学合并,试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2)突破村办小学体制局限,根据人口、地理、交通条件划分学区,按学区布点 设校。原则上以年招生生源不低于30人的范围规划学区,以有自身优势的学校作为定 点校,规模达到6班型、在校生180人以上。中心小学应兼并周边邻近的村小学,达 到12班型、在校生480人以上,形成规模优势。 (3)提倡乡(镇)、村购置“校车”或租用通勤车接送学生,扩大学区范围,使学 校达到效益规模。各级政府应予鼓励,帮助解决先期投入的困难。 (4)建立初级小学、完全小学办学结构。村设初小,数村合设高小,实行高小并 班。 (5)年招生生源不足20人的初小实行隔年招生,乡统筹规划隔招年份,防止高年 段生源波动。 (6)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调整原则上由县级政府统筹,根据本民族学额数量和 分布,实行集中或联合办学。提倡办寄宿制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 2.城镇中小学的调整 城镇要根据城区改造和扩展规划,通过合并、改制、置换等途径带动中小学布局 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 (1)积极推进邻近初中、小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学区生源前景预 测和学校基础条件,集中投资扩建、改造中小学,使之分批分期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2)以旧城区改造为契机,将学校建设纳入城区改造规划,在住宅小区新建、迁 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3)强弱联合,将同学段的薄弱学校并入强校,以强带弱,形成强校膨胀。 (4)易地新建处于市区黄金地段、扩建困难的学校,特别是高中。利用资产转让 收益、地租差价、重组资产,低成本建设高标准学校。各级政府应在土地规划使用、 税费征收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给以支持。 (5)城区中小学调整要以改造薄弱学校为重点,优化其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合理划分学区,使各校生源负载均衡,消除大、小班额并存 的局面。 (6)城镇用“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高中的调整,提倡地区间联合办学。 三、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确保调整顺利实施 1.加大领导力度。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财政、计划、土地、城建、公安等 部门多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必须加大领导力度,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统一认识, 统一步调,把调整中小学布局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大事来抓。要像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那样实行市、县、乡分级负责制,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 2.坚持县、乡政府统筹,一次性规划;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 则分步实施。 3.做好工作,确保调整顺利实施。要克服阻力,切实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化解消极因素。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调整工作的实施。要把调整任务分解到县(市、区)、乡 (镇)、村,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主管领导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内容。义务教育、 扶贫项目、希望工程、危房改造等各种专项教育资金要向调整后的定点学校投入, 运用经济手段推动调整工作的实施。                       省教委                      省计委                    省财政厅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3)

会员登录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