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务法规解读 > 正文

个税的费用扣除标准该怎么定

录入时间:2008-10-13

【中华财税网2008/10/13信息】 并非扣除额定得越高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就越大。要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让个人所得税成为低税率、中扣除、广税基、收支联、贫者用的专项税收。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近几年人们对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期望值迅速上升,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以下简称扣除标准)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绝大数人认为要实现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这个扣除标准定得越高越好,因为这样才能使富人纳税多、穷者纳税少。法律和政策方面也迎合了这种普遍看法,多次提高了扣除标准,从800元提到1600元,没有多久又提高到2000元。这种认识、做法是否正确?应当怎样确定中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标准?这些问题需要理性思考、系统解答。 

  一、个人所得税的综合费用扣除应当包括费用扣除和生计扣除 

  所得税不同于流转税,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一定时期获得的净收入课税。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个人所得税也应当像企业所得税那样,具体规定各种可扣除成本费用项目和数额。从个人所得税的特点看,可扣除成本费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获得应税收入而支付的必要的成本费用(以下称费用扣除);二是赡养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最低生活费用(以下称生计扣除)。 

  费用扣除方面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可扣除的费用应是与应税收入有关的费用,可称之为直接费用;其二可扣除的费用虽与获取应税收入没有直接联系,但要么属于获取应税收入所必需的开支,要么属于法定和社会公德所提倡的开支,可称之为间接费用。间接费用具体包括住房贷款利息、地方直接税、不作抵免处理的外国税收、意外事故损失、医疗费用、慈善捐款、特定的杂项费用、教育费用等。 

  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对直接费用可不予考虑,因为获得工薪收入的直接成本费用主要是从家庭到上班地点的交通费用。由于难以区分个人目的还是工作目的,可按照英国的做法,全部作为个人目的,不专门列举扣除项目,而是在生计扣除中一并考虑。至于进修、培训、出差等费用在不少单位不仅完全由公费开支,而且还带有福利性质(如出差兼有公费旅游性质),对企业而言已经在成本中列支,如果还作为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会产生重复扣除问题;对公务单位而言这些开支是由税收支付,更不能扣除。 

  对间接费用,各国的做法只是允许扣除一个定额或应税所得的一定比例,扣除的程度取决于政策考虑。我国目前的国情是经济体制还在不断改革变动之中,情况差别很大加上纳税人众多,分项列举扣除范围、数额或比例存在管理上的困难(例如难以识别凭据真假)。因此,目前宜采取全国一个定额的办法,以后经济发展了、社会诚信度提高了、管理手段更加先进了,再逐步从一个定额发展为更加适合具体情况的多个定额,最后到列举具体项目规定扣除政策。 

  这样看来,确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综合扣除标准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确定间接费用的具体内容和定额、生计扣除额,在确定之后将二者相加就得出当年的综合费用扣除额。 

  二、确定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确定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首先当然要依据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充分吸收西方国家的经验,但在我国确定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标准要比西方发达国家考虑更多的因素。除考虑个人所得税原理外,还要注意以城乡差别为主要特征的多元经济状态、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和模式、中国现实文化下特殊社会环境和立法司法的习惯。总之,要遵循下列原则: 

  1.以人为本并促进公益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间接费用内容和定额的确定。这个原则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首先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不仅要保证纳税人的简单再生产(通过生计扣除)而且要保证纳税人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人本身的再生产,就是要体现关怀纳税人健康、进一步发挥潜能的政策精神,具体说要允许一定额度的医疗费用扣除、教育费用扣除。医疗费用扣除额按医药费用超过社会保险支付部分的一定比例确定,医药费用以中等发展水平地区中等收入水准的工薪所得纳税人及其平均赡养人员的平均医疗费用开支为依据。教育费用扣除额包括家人义务教育自己支付的学杂费一定比例、纳税人培训费超过公费支付部分一定比例,与从事职业无关的教育培训费用不能扣除,可扣除额依据通过抽样调查统计获得的全国数据确定。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允许税前扣除只是体现国家一种人文关怀,与全额报销概念是不同的。在扣除的制度安排中,纳税人获得的实际好处只是与税率相应的一定比例,而不是扣除额的全部。假定可扣除额为100元(已经是实际开支的一定比例),适用税率为10%,那么纳税人获得的实际利益只是10元。 

  其次,个人所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