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税务法规解读 > 正文

解读厦门国税局税收征管创新之路

录入时间:2008-07-28

【中华财税网2008/7/28信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追求发展与和谐、效率与规范的税收征管道路上,福建省厦门市国税局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
    2005年~2007年,厦门市国税局组织收入年均增长22.7%;2007年组织收入189.6亿元,占GDP比重达13.8%,人均征税2500万元。税收征收成本不到1%,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99.5%的国税收入由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为什么征管高效率与税收低成本、税收高增长与纳税人高遵从度在厦门国税系统同时出现?厦门市国税局局长张贻奏说:“税收工作也要讲究投入产出。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的征管效率和质量,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办法是创新。”
    低成本:精明的“加减”和“乘除”
    2001年以来,厦门市国税局征税成本逐年降低。2007年已经下降到不足1%,在国内居于领先位置。2006年11月,世界银行公布中国120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厦门跻身“金牌城市”第五位。根据指标显示,厦门的企业办理税务事项所需时间之短居全国前列。
    张贻奏对成本这道题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要有效控制征税成本,必须“加、减、乘、除”全用上,将自身的资源和外部资源用对、用好、用足。
    厦门国税系统的工作人员仅有782名。几年来,随着所辖纳税人由3万户增长到7万户,基层征管压力越来越大。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缓解人员少与征管任务重的矛盾?为此,他们启动了“加减法”:
    ——“人员加减法”。减少机关内勤人员,充实管理一线;每年竞争上岗脱颖而出的年轻干部全部配备到基层。几年来,机关人员数量逐步减少了。机关“瘦身”,基层充实,一加一减大大加强了一线征管力量。
    ——“机构加减法”。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和厦门行政区划调整,厦门市国税局结合厦门实际对机构设置进行了合理调整。今年,厦门市国税局还将对全市办税服务厅进行整合,根据厦门市产业结构、企业分布和办税工作量等因素,重新调整办税服务厅的布局,取消、合并一些办税服务厅,并统一办税服务厅的标识和服务规范,进一步优化办税环境。
    国税机关既拥有优质的内在资源,又拥有丰富的外在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使其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为此,他们启动了“乘除法”。
    其一,内在资源“乘除法”。2006年起,从机关到基层,从窗口人员到局长,全面推行电子考核体系——集考勤、工作记录、在岗情况登记、在岗管理等管理模块于一体的“电子日志”考核管理系统。2008年,全面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并即将在全系统配套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这种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将每位干部的工作都置于“阳光”下,孰优孰劣一览无遗,多数人员的工作效能成倍提高。
    其二,外在资源“乘除法”。厦门经济特区台资企业较多,由于法律背景不一样,征管上难免会有矛盾。厦门市国税局依托台商协会,多次召开台商座谈会、恳谈会,并联合厦门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共同举办由海内外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的海峡两岸租税论坛,解决了税收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市局还邀请厦门高校多名资深法律专家,组成厦门国税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大大增强了厦门涉税案件审理的权威性。
    财务关是厦门税务机关成本控制的重要关口。厦门市国税局通过统一津贴发放、统一接待标准、统一办公采购,压缩了行政开支。办公用房建设、车辆购置和计算机设备采购等大宗支出,都被纳入了统一管理。
    不断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也是厦门市国税局工作的一个侧重点。引导企业网上申报纳税是他们采取的基本办法。除特殊业务外,纳税人报税都可以在网上办理。便捷的办税环境让厦门纳税人尝到了甜头,纳税遵从率达到99.5%.
    高效率:高明的IT和流程
    厦门国税系统一线管理员人均管户约为300户,工作压力较大。当科技不能直接转化为专业工具,公用软件不能解决个性化的征管难题时怎么办?
    2001年以来,厦门市国税局通过多层次的自主研发,进行软件更新、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他们的努力获得了回报,成功实现了“四个率先”:在全国率先推行无客户端网上纳税申报、认证系统,在全省率先推行无纸化电子缴税系统,在全省率先建设开通国地税联合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在全省率先实现跨区域通报通缴。
    张贻奏打了一个比方,如果将税务信息化之路比做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那么技术就是动力,流程就是轨道。科学的技术只有与科学的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列车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沿着最精准的路线驶达终点。2007年,厦门市国税局建立了一个以信息化为载体,以流程再造为核心,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为一体的互动机制,并配套出台了低税负预警制度等一系列互动工作制度。这一机制实现了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到税务稽查的闭合循环。截至2007年底,互动工作机制共发出任务123条,除少数案源尚未结案外,均已完成了互动工作的闭合循环,共入库评估补税1312.8万元。
    在厦门国税系统,一套全新的电子稽查软件系统被全面推广运用。稽查人员只需携带U盘就能够调取企业的相关资料,缩短了调账时间。稽查人员借助软件,实现了从原来的手工阅账到智能化阅账,并根据查账软件所提示的疑点进行实地核实,使纳税检查更加有的放矢,执法效率进一步提高。
    2007年12月17日,厦门市国税局税收管理员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通过与综合征管软件2.0版的合纵、连横,产生1+1>2的整合效应,基层税收管理员90%以上的工作实现了过程监控,每一位税收管理员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账”。
    “四种票”核查一向是税收管理的难点,大量枯燥的数据需要进行手工比对,不但效率低,而且耗用了税收管理员的大量时间。厦门市国税局迎难而上,自主开发,在税收管理员平台上实现了从任务导入、任务分发、稽核结果录入、协查函和移交清单的填写、回函核销到报表生成的电子化运行,这在全国税务系统处于领先位置。
    IT与流程的有机结合,使厦门市国税局税源管理的底气越来越足。2007年厦门市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是2001年的2.86倍,出口退税增长了4.22倍,人员却只增长了12.4%.厦门市国税局创新征管手段得到了厦门市政府及人大的充分肯定,税收调查工作受到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通报表扬,纳税评估案例受到总局的通报表彰并获得三等奖。目前,厦门市国税局税收征管工作已经驶入了电子缴税、网上办税、通报通缴的“高速路”,税收服务驶进了征收无纸化、解缴“一体化”、对账电子化的“快车道”,行政管理迈上了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网络化的新通途。网上申报已实现全税种申报,推广总户数已达90%以上。
    严规范:严明的制约和“阳光”
    规范化操作是实现税收征管高质量的基本前提。厦门市国税局干部用自己的办法:创新,拾遗补缺,对缺乏统一制度的征管环节进行充分调研、有效制约。
    2005年12月,厦门市国税局在1998年开创预约定价先河的基础上,建立了首例跨地区预约定价安排,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由国家税务总局牵头,厦门、上海、漳州三地税务机关分别与灿坤集团等4家关联企业正式签署了预约定价安排,开创了跨地区转让定价税收管理的先河,使预约定价有了可以依凭的规范。
    2006年,厦门市国税局首创“三级联系企业”制度,使税源管理从单部门孤军作战向多部门综合管理转变,管理员、基层局领导、市局分析部门协同作战,实现了从税源到税收的全程监控。针对2006年第一季度厦门市商业增值税收入仅增长5%的情况,他们通过“三级联系企业”
    制度发现了问题,并提请基层局重视,强化了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第二、第三季度增值税收入增幅分别达到41%和49%.
    张贻奏说:“规范,必须‘阳光’;只有‘阳光’,才是规范。”2001年,以个体户“阳光评税”为起点,厦门市国税局“阳光工程”正式启动。厦门各个大型商城在显眼的地方张贴个体户定额情况榜单,吸引个体业者驻足观看。随后,厦门市国税局又将税收执法的依据、过程和结果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通过建立税收政策制定、执行、反馈循环机制,严密监控税收执法过程,杜绝各种违法违规现象。
    2006年、2007年,厦门市国税局在全省国税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中名列第一。截至2007年,厦门市国税局已连续6年实现行政执法零诉讼。在全国税收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厦门有关政策反馈循环机制的经验受到好评,并受到总局领导的表扬肯定。
    厦门市国税局专门邀请专家为窗口服务人员开设礼仪、人文知识讲座,使窗口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市局推行办税服务“即时评价”系统。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不仅同时设置9个人工坐席及网上坐席,还对未接通的咨询电话现时回拨,推行咨询电话录音回放点评制度,并将纳税人关心的问题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解答,实现了满意率、准确率、回复率3个100%.厦门国税网站改版,在全国率先设置场景式服务导航,开通了税种频道、行业频道。该网站在2008年全国税务网站综合评比中,荣获全国国税网站第一名。
    聚合力:开明的文化和教育
    厦门市国税局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建设属于自己的文化。2001年,局领导发动全员参与讨论,共同制定了厦门国税文化建设纲要,实施激励、服务、监督、教育、素质、才艺、爱心、关心、热心等9项工程,持续开展“礼仪国税、人文机关”建设活动。
    在厦门国税文化的熏陶下,全系统涌现出了福建省劳动模范陈义然、叶志坚、刘超志,全国税务系统优秀税务工作者黄志斌等先进典型。先后有24名处级、58名科级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
    在组织干部积极投身于国税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场人力素质革命也在厦门国税系统悄然展开。局党组公开鼓励干部采取在职、脱产、自考等形式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他们制定长远规划,选送优秀青年干部到国内外深造。连续7年每年选定一个主题开展处级干部集中教育,选派部分处级干部利用双休日参加厦门大学硕士学位学习。2005年,市局开展“处长讲坛”活动,让身处重要中层岗位的处长们轮流登台授课。自2005年9月以来,“处长讲坛”已开讲14期,吸引了近1400人次现场参与。在基层国税局,形式多样的“科长讲坛”也应运而生。
    市局积极鼓励青年骨干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几年来,有分量的工作研究、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达数十篇。《闽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税收协调》一文还在省市领导专阅的信息刊物上发表。该局与市委、市政府及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一系列课题调研,积极为强化税收管理、发展地方经济献计献策,10多项较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受到国家税务总局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目标,执法稳步提升,内外合力有效凝聚的同时,厦门国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外部形象持续提升。全系统连续8年未发现职务违法犯罪行为,廉政建设获得了市纪委的好评。在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厦门市国税局被评选为全市3个经验交流发言单位之一。在厦门市政府2007年度政风行风考评中,跻身全市政风行风评议15强。市局先后获得科技兴贸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福建省文明单位、厦门市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等6项省部级荣誉。2008年初,市委书记何立峰作出厦门国税工作业绩突出的专门批示,市长刘赐贵致信肯定国税工作人民满意、政府满意。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