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西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山西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条例
颁布时间:2004-06-05
2004年6月5日 (2004年6月5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调整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 劳动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国家 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农民工)。 国家公务员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人员,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职工劳动权益 保障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安全生产监督、卫生、公 安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 第四条 各级工会应当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政 部门依法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 第五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地方工会应当根据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的需 要,对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 第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 第七条 职工依法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 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 其他劳动权利。 第八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职工形成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0日内与职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1式3 份,用人单位和职工各执1份,存职工档案1份。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合同期限、工作 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纪律、合同 终止条件、违反合同的责任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 法规的规定。 第九条 用人单位录用、接收职工,不得向其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集资 款等款物,不得扣留其居民身份证、暂住证、毕业证等证件。用人单位不得因职工不 集资或者不缴纳抵押性款物而拒绝与其订立劳动合同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工作的岗位外,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接收 女职工,或者提高对女职工的录用标准。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与残疾职工的劳动关系。 第十条 用人单位不得采用加大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等手段迫使职工提出解除 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经济补偿责任。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建立集体协商制度,订立集体合同。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建立职工工资正常 增长机制。 用人单位每年应当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就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 入水平等进行平等协商,订立工资协议。用人单位与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 准,不得低于该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得低于工资协议约定的最低标准。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以法定货币按月向职工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和无故拖 欠,也不得以实物或者有价证券等代替货币支付。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确因特殊情况拖欠职工工资的,应当自欠薪满1个月之日起7 日内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订立偿还协议,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同级地方工 会报告欠薪情况,报送偿还协议副本。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同级地方工会应当 及时核实欠薪单位的欠薪情况,并对其履行偿还协议的情况实施监督。 用人单位拖欠职工工资超过3个月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督 促其偿还职工工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延长工作时间。确需延长工作时间的,应当与工会或 者职工代表协商;协商一致后,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法许可的范围内延长工作时间, 并依法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未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或者协商未达成一致的,职工有权拒绝延 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扣发职工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第十六条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用人单位负有告知义务,并应当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定期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职工本人。 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生产设施、劳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 劳动防护用品;对重大事故隐患、危险源和严重的职业危害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及 时进行整改;对职工生产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和处理,不得 拖延不报或者瞒报、谎报。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职工有权拒绝执行;劳 动保护条件不完备、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事故隐患未排除,危及职工人身安全的, 职工有权拒绝进入生产作业场所。职工遇有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 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场所;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扣发职工 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等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忌作业,对女职工在 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应当给予特殊保护,至少每年给女职工进行1次身体检查, 并向女职工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10元的卫生费。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法 律、法规规定的禁忌作业,应当每年给未成年工进行1次健康检查。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不得以下列方式侵犯职工的人身权利: (一)以拘禁或者变相拘禁的方式剥夺、限制职工的人身自由; (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职工劳动; (三)强迫职工在危险区域或者危险条件下冒险作业; (四)殴打、侮辱、体罚职工; (五)搜查职工的身体; (六)以其他方式侵犯职工的人身权利。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需要,有计划地对职工实施职业 技能培训。用人单位每年应当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提取培训 经费,用于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用人单位未对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不得以职 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关系。 第二十二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与同级工会应当协作、配合,对用人单位执 行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察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对用人单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职工有权向工会及劳动和社会 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者举报。基层工会对所在用人单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行 为,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应当向上级工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及时 报告。 县级以上地方工会或者产业工会接到投诉、举报、报告,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发现 用人单位有侵犯职工劳动权益行为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向用人单位发 出工会劳动保障监督整改意见书,用人单位应当在15日内以书面形式答复;用人单 位对工会提出的监督意见拒不答复又不改正的,县级以上地方工会或者产业工会应当 向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提交工会劳动保障监督处罚建议书和有关证据,提 请其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接到工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对用人 单位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投诉、举报、报告,应当在7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 的,应当在30日内处理,情况复杂的,不得超过60日,同时应当将延长处理时间 的情况告知投诉人、举报人、报告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对同级地方工会或者产业工会提请处理的违法行 为依法处理后,应当在7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工会。 第二十五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申请调解,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和各级工会设立的职工法律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向职工 提供法律帮助。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和社会 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不与职工订立或者故意拖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和 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请同级人民 政府决定予以通报批评或者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录用、接收职工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集资款等款 物,或者扣留其居民身份证、暂住证、毕业证等证件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责令退还,并按照每涉及1人处以1000元罚款的标准进行处罚。 用人单位因职工不集资、不缴纳抵押性款物或者拒绝延长工作时间而拒绝与职工 订立劳动合同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按 照每涉及1人处以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的标准进行处罚。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向职 工支付应得工资和相当于应得工资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情节严重的,还可以 责令支付职工应得工资、经济补偿金总额1至5倍的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职工工资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职工工资的; (三)拒不支付或者不足额支付职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的。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照规定给予职工经济补偿的,由劳动 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责令支付经济补偿金1至5倍的 赔偿金。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者未足额为职工缴纳 社会保险费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有关社会保险费收缴的行政法规的规 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强迫职工延长工作时间的,由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山西省劳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安排女职工、未成年工从事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忌作业的,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每涉及1人处以1000元以上 3000元以下罚款的标准进行处罚;造成女职工、未成年工人身伤害的,用人单位 还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对职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由劳动和社 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用人单位未对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以职工不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关系的, 解除行为无效;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有关规定的,由安全生产监 督、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分别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等 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侵犯职工人身权利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职工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还应当依法 予以赔偿。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职工 劳动权益保障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 给予行政处分;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工会工作人员对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行为,不履行监督、报告职责的, 由所在工会或者上级工会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 予以处分。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3)
上一篇: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协《关于加强山西省科技咨询业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下一篇:
太原市体育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