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司法部法规
>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0]33号
颁布时间:2000-11-15
2000年11月15日 法释[2000]33号 (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6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 2000年1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 11月21日起施行。 为依法惩处交通肇事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将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 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 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第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 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的行为。 第四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 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 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 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 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 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 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 罚。 第八条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 十三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致 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二百三十三条等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三十万 元至六十万元、六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 第(三)项、第四条第(三)项的起点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上一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下一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批复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