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劳动人事法规
>
正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的通知
劳社厅发[2000]10号
颁布时间:2000-04-07
2000年4月7日 劳社厅发[2000]10号 各省、自治区,宜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 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0号)精神,我门制定了《劳动 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 为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 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0号), 制定本办法。 一、培训对象 (一)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韧、高中毕业生。 (二)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韧、高中毕业生。 (三)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引导组织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初、高中毕业生以 及城镇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二、机构认定 根据当地培训任务的要求,通过申报、评估,认定一批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 专业设置合理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或其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劳动预备制定 点培训机构,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定点培训机构的名称、地址、专业设置情况。 三、专业设置 (一)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依据国家职业分类,调 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开设符合就业需求的培训专业。 (二)就业服务机构(包括乡镇劳动服务机构)要对城乡劳动力资源和用人单位 用工需求进行调查,及时发布职业需求预测信息,指导定点培训机构合理设置培训专 业。 四、培训招生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象凭初、高中毕业证书报名免试参加培训,各地可将劳 动预备制培训登记报名与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招生结合进行。 (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以及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应开设专门窗口,公布劳动预备 制培训专业,发布定点培训机构招生广告,指导和组织前来求职的初、高中毕业生参 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五、培训期限 (一)根据培训对象和岗位需求,确定劳动预备制培训期限。城镇初中毕业生初 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中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2年以上;城镇高中毕业 生中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高级技能培训期限一般为2年以上.特殊职业 (工种)的培训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一般岗位新生劳动力的培训期限可适当 缩短。 (二)已实现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可在就业地参加培训,培训的期限、内容和 形式可根据城市用工需要或职业(工种)特点灵活掌握。 六、培训内容 (一)按照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基本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培训期限2年以下的课程 采用基本素质、职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4个模块进行教学。 (二)国家规定的就业准入职工(工种)和通用工种培训,执行部颁劳动预备制 培训计划、大纲,其他工种的培训计划、大纲,由各地遵照部颁培训计划、大纲自行 制定。 (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由各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七、培训形式 (一)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全日制为主,其他人员可采取 非全日制、学分制与学时制相结合或参加远程培训等形式。 (二)参加1年以上劳动预备别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直 接转为技工学校学生,学习期限连续计算;参加1年以上劳动预备制培训的高中毕业 生可参加高级技工学校学习。 (三)具备一定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可与其他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多渠道、多 层次培养人才。 八、培训证书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可获得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 证书;参加技术工种培训,取得劳动预制培训合格证书后,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可 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中级技能水平的优秀学员,可通过相应考试,获得技工 学校毕业证书。 (二)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证书、职业学校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预备 制培训人员就业的凭证。 九、培训经费 (一)劳动预备制培训所需经费,原则上由个人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政府给予 必要的支持。 (二)定点培训单位对学员收取培训费,参照当地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 准执行,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酌情减免培训费用;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技工学校, 根据招生数,按当地生均经费标准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费(技工学校经费科目);用人 单位委托定向培训的,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培训。 十、就业服务 (一)就业服务机构要把取得劳动预备制培训合格证书、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 业资格证书的劳动预备制培训人员,纳入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根据国家就业方 针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双向选择,优先推荐就业。 (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与劳动预备制定点培洲机构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对学 员进行职业指导,分桥就业形势,指就业方向,并提供存放档案等服务,指导和帮助 学员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3)
上一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工学校管理体制问题的复函
下一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的通知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