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南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南涧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颁布时间:1987-09-13
1987年9月13日 (1987年9月13日南涧彝族自治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88年1月21日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南涧彝族自治县的政治、 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南涧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内彝族实行 区域自治的地方。自治县内还居住着汉族、回族、白族、苗族、布朗族、傈僳族等民 族。 第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 自治权。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驻南涧镇。 第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县的遵守和执 行。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根据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可以 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自治县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 县实际情况的,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 执行。 第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带领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发展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把自治县建设成为民族团结、经济繁荣、人民富裕、 文化发达的自治地方。 第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 科学、文化事业。对各民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 线教育、民族政策的教育,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改革妨害民族兴旺和人民致 富的陈规陋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提高各 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各族人民进行民 主、法制教育,保护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 分子,依法打击经济罪犯和刑事罪犯,依法禁止和取缔其他危害各族人民的违法行为。 第七条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自治县人民代表大 会中各民族、各方面代表的名额,按法律规定的原则确定。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县人 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彝族公民所占的比例应略高于其人 口比例,其他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并且应当有彝族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第八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 行政机关。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 作;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人民政府由县长、副县长、委员会主任、局长等组成。 自治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成员可以略高于其人口比例。 自治县县长由彝族公民担任。 第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所属各工作部门的正职或者副职领导成员中,至少要配 备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其他工作人员中,应尽量配备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第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汉语、汉文或者彝语。 第十一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职能和工作,依照法律的规定执 行。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有彝族公民担任院长或者副院长、检察长或者副 检察长。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中应当有彝族的人员。 第十二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使用通用的汉语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 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汉语言文字的诉讼 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制作法律文书使用汉文。 第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各种措施,从彝族和其他民族中积极培养各级干 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注意在彝族和其他民族妇 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 第十四条 自治县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要优先招收彝 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在上级国家机关下达的招收总额中,可以确定从农村招收 的比例。 自治县内隶属于上级国家机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招收人员的时候,应当优先 招收本地的彝族和其他民族人员。 第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措施,鼓励和优待各种专业人员参加自治县 的各项建设。对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六条 自治县的经济建设实行以农业为基础,农、林、牧并举,农、工、商、 运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第十七条 自治县的农业生产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防治 水旱灾害。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在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 地开展多种经营,重点发展茶叶、烤烟、水果和药材。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长期坚持和继续完善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并努力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积极发展重点户、专业户。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逐 步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加强土地管理,禁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农村的承包地、 自留地、自留山、责任山、宅基地均属集体所有,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以其它形 式非法转让。承包地、自留地非经国家规定的审批机关批准,不得改做非农业生产地。 对放弃经营造成荒芜的承包地,应收回调整。 第十八条 自治县的林业生产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 永续利用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各种经济林、果树林、用材林、薪炭林和竹林。 大力种树种草,绿化荒山,有计划地封山育林,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维护 生态平衡。 林业建设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多种经营形式。加强对林木种植、采伐、加工、 运销的指导和服务,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用材林的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采伐林木必须 按森林法的规定经过批准。严禁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严防山林火灾。 对不宜种植的陡坡地,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计划,逐步退耕还林、还牧。 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箐沟壑,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使用煤和省柴节煤灶,以电代柴,逐步减少林木的 消耗量。 第十九条 自治县的畜牧业以私有私养为主,着重发展生猪和肉牛。加强草山、牧 场建设。充实提高畜牧兽医科学技术队伍,建立健全疫病防治、良种培育、饲料加工、 畜产品加工和产品储运、销售等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 第二十条 自治县的工业生产以茶叶、粮食等食品加工和林、畜产品加工为重点。 发展建筑建材业和农机、具修造业,加强小水电等能源建设。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重视发展手工业。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的生产, 在资金、技术、原材料上给予扶持。 第二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本地方的自 然资源。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利用的资源,优先开 发利用;并且鼓励集体和个人依法进行开发性生产;鼓励国营、集体和个体引进资金、 技术和设备,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开发资源;支持上级国家机关在自治县兴办企业,开 发资源,并且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照顾自治县的利益,照顾当地 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 方针,发展以户办、联户办为主的乡镇企业。对有困难的乡镇企业,分别情况,从贷 款、税收、物资和技术上给予扶持。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实行在国家扶持下民办公 助和民工建勤的方针。加强县、乡公路和驿道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民间运输。 积极发展邮电事业。加速城乡和边远山区邮电通讯网的建设。 第二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深化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实行开 放式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国营商业和供销 合作社要合理调整商业网点,积极参予市场调节,发挥主渠道作用,为发展商品经济 服务,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自治县的商业、供销和医药企业,享受国家民族贸易政策的照顾。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利用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上调任务以外的工农业产 品和其它土特产品。 第二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城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有计划地把城镇 建设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农村房屋建设实行就地改造为主的方针,对特别贫困的地区 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培训工匠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及其它公害。 第二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自治 县的财政收入。自行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节余资金。 自治县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项目,享受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待。 第二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制定财政预算时,应增加对特别贫困地区的经济 发展和智力开发的投资,投资的增长比例,应大于一般地区投资的增长比例。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特别贫困地区的税收、信贷以及供销社经营的基本生产、生活 资料的政策性亏损,要给予特殊照顾。 第二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管好、用好国家扶持自治县的各项民族专用资金 和临时性补助款,任何部门不得扣减、截留、挪用,也不得抵减正常的经费。 第二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安排财政预算中,应逐年增加用于发展教育、科 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经费。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第三十条 自治县的财政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不得轻易变动。预算的部分变 更,须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本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 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 施。 第三十一条 自治县的财政管理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各项投资效益。严格 执行财经纪律,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应追究责任。 第三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有计划、分阶段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首先普及 初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重视成人教 育,鼓励自学成才,同时努力扫除青少年中的文盲。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采取特殊措施,巩固、发展民族教育,办好寄宿制、半寄宿 制的民族小学。自治县内的初中、高中招生,对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考生要适当放宽 录取标准和条件。在有条件的中学开设民族班。对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要进行适 用技术培训。以招收少数民族为主的小学,根据需要用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并积极推 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三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办好教师进修学校,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有计划地 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深造,建设一支适应需要的、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有计划地把考核合格的民办教师逐步转为公办教师。 第三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各类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奖 励成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自愿捐资助学,逐步改善办学条 件。 第三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建立 健全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机构,重点做好粮食、茶叶、林业、畜牧业等先进适用技术的 研究和推广工作。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认真办好技术培训中心和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对基层干部、 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和专业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要无偿或低偿地对贫困地区的 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迫切需要的技术服务,做好科技扶贫工作。 第三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继承和发 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各族 人民的文化生活。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发掘、收集和整理民族文物、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保护名胜 古迹。编写好地方史志。 第三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 持中西医结合,加强对传染病、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发展妇幼、老 年保健事业。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医务人 员。对特别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给予扶持。鼓励集体办医,允许考核合格的个人行 医,取缔巫医和不法游医。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工作;依法加强药品管理,取缔假药、 劣药。 第三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群 众性的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第三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稳妥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自然增长 率,提倡优生优育,对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提高人口素 质。 第四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经常检查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教育各民族干部和群众互相信任、互相 学习和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四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民族乡和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照顾他们的特 点和需要,培养和任用他们的干部,积极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 共同繁荣。 第四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 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 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四十三条 每年公历11月27日为自治县成立纪念日。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应当受到尊重。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请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依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制定实施办法。 本条例解释权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本条例的修改应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批准。 第四十五条 自治县内的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组织和各社会团体、各 企业事业组织和各民族公民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3)
上一篇:
宁蒗彝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
下一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