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益方科技

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南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颁布时间:1990-04-12

     1990年4月12日 (1990年4月12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通过,1990年7月2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 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 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县是云南省辖区内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 自治县内还居住着汉族、彝族等民族。 第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县人民政府。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县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驻勐勐镇。 第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自治县的遵守和执 行。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根据自治县的实际情况,采取 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自治 县实际情况的,可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带领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把自治县建设 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民富裕的自治地方。 第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对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提倡爱祖国、 爱民族、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各族公民加 强民主、法制教育,保障各民族公民真正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民主权利和当家作主、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权利。 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 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依法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依法惩处一切经济罪犯和刑事罪犯, 依法禁止和取缔危害各族人民的违法行为。 第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 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 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干预国家行政、司法的活动。   自治县内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护归侨、侨眷和台湾、港澳同胞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自治县内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 和各民族公民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   第十二条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依照法律规定选举产生。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县人 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和 其他少数民族成员所占比例应略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应当有拉祜族、佤族、 布朗族、傣族中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第十三条 自治县的人民政府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县的地方 国家行政机关。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自 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十四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由县长、副县长、局长、主任组成。   自治县县长应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中的公民担任。自治县人民政府的 组成人员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所占比例应与少数民 族人口所占的比例相适应。   第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所属部门的正职或者副职领导成员中,至少应配备一 名少数民族干部。其他工作人员中应逐步做到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与其人口比例相 适应。   第十六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精减机构,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自治县的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公正廉洁,经常保持同 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各族人民服务。反对官 僚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   第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自治县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和 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的语言。   第三章 自治县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十八条 自治县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职能和工作,依照法律的规定 执行。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有拉祜族、佤族、 布朗族、傣族的人员。   第十九条 自治县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使用自治县通用的汉语审理和检察案件。 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汉语言文字的诉讼 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法律文书使用汉文。   第四章 自治县的经济建设   第二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 设事业。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多种经营,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协调发展的经济 建设方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第二十一条 自治县坚持把农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 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粮食、茶叶、甘蔗、紫胶商品生产 基地,组织产供销等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蔬菜和亚热带经济作物。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巩固和完善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自愿互利 的原则下,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鼓励和扶持专业户、联合体从事开发性生 产,保护其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逐步固定耕地,培肥地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良种,扩大复种指数, 提高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珍惜耕地,禁止乱占耕地和滥 用土地。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自留地、责任山属集体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 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第二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 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林业的优势,有计划地绿化荒山,大力发展用材林、 经济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速生丰产林、和亚热带水果林,提高森 林覆盖率。   自治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林政管理,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保护森林资源。禁止 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严防山林火灾。保护珍贵的稀有动物和植物。   对不宜耕种的陡坡地,要有计划地逐步退耕还林还牧。对植被遭到破坏的山箐沟 壑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畜牧业,实行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方针。 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发展农村兽医防疫网,搞好疫病防治。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 饲料加工、产品运销等系列服务,提高畜产品的商品率。   第二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禁止任何组织 或者个人破坏自然资源。对可以由自治县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并根 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与 县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合作开发利用。   上级国家机关在本县开发自然资源兴办企业时,应照顾自治县的利益,作出有利 于自治县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立足于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以农副 产品、矿产品原料为主的工业,有计划地发展水电、煤炭、建筑建材和农机具修造业, 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   第二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隶属于自治县的企业、事业,非经自治 县自治机关同意,不得擅自改变自治县所属企业的隶属关系。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同外地区在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开展多层 次、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和经济联合。   自治县内隶属上级国家机关的企业、事业单位,要尊重自治县的自治权,并接受 自治机关的监督。   第二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 方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从资金、物资、技术、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 支持;从信息、流通上提供服务;从信贷上给予照顾。   第二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重视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在国家扶持下, 实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或以工代赈的办法,加快乡村公路和驿道建设,同时发展民 间运输。   第二十九条 自治县的商业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商 品流通体制。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要发挥主渠道平衡供求的作用,为发展商品经济, 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   自治县的国营商业、医药企业、供销合作社享受国家民族贸易政策的照顾。   第三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积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依照国家规定,开展对外经 济贸易活动,所得外汇留成由自治县自主安排使用。   自治县自主安排利用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上调任务以外的工农业产品和土特产品。   第三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地方的财力、物力和其他 条件,自主地安排地方性基本建设项目。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集镇管理和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 原则,有计划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环境优美的城镇和村寨。   第三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 其他公害。凡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作出规划限期治理。一切新建、改建 和扩建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达不 到要求的,不得试车投产。   第五章 自治县的财政管理   第三十三条 自治县的财政是国家的一级地方财政。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实行分级 管理。   自治县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项目享受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待。   第三十四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自治县的财政收入,自主安排使用 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节余资金。   国家下拨的各项扶持专款和临时性的民族补助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减、截 留、挪用,也不得抵减正常的经费安排。   自治县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逐步增加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尽快 脱贫致富。   第三十五条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地方财政预算,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严格 执行。如有部份变更,须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自治县的财政管理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各项投资的经济效益。要健全审 计、会计制度。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严肃财经纪律,励行节约,反对奢侈 浪费。对违反财政法规,损害国家利益,造成经济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应追究责任。   第六章 自治县的文化建设   第三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 发。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促进教育为经济 建设服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自主地制定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 置、学制、教育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   自治县首先要普及初等教育,有计划分阶段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以适用技 术、技能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切实办好民族教育,加强成人教育,鼓励自学成才。 重视扫盲和幼儿教育。   自治县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第三十七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采取特殊措施,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对经济困难、 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制、半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中小学。   对边沿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定向招生。对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小学,有条件的 推行双语双文教学,没有民族文字的用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同时推广普通话。对不能 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第三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办好教师进修学校,采 取多种形式提高师资素质,培养一支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提倡尊师重教的风尚,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维护学校的 教学环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   自治县有计划地选送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高中毕业生到各类大专院校学 习和深造。   第三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对各类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多渠道集资办学,鼓励 和指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学校。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自愿捐资 助学,改善办学条件。   第四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用于教育的财政拨款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 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及其公用部份逐年增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克扣和挪用。   第四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自主地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 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自治县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科技教育、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服务机构,发挥县 农村科技培训中心的作用。以山区的回乡知青、退伍军人、基层干部为重点,有计划 地进行各种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培养人才。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科学研 究、技术发明、技术推广有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发展具有民族特 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学、艺术、新闻、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档案事业。   自治机关重视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培养各民族的文化艺术 人才,发展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文化工作队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搜集整理民族文化遗产;鼓励集体和个人兴办文化事业。编写地方史志。   第四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贯彻预防为主,城乡兼顾,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自 主地制定发展城乡卫生医疗事业规划。巩固和发展农村卫生医疗网。重视开展爱国卫 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发展妇幼和老年保健事业,改善卫生条件,提高各族人民的 健康水平。   自治县鼓励集体办医,允许经过考核合格的个人行医。取缔巫医和不法游医。   自治县要重视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发掘、整理和利用。   第四十四条 自治县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优教,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十五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重视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增强各族人民体质。   第七章 自治县的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第四十六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重视各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重视培养使用妇 女干部、科学技术干部、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作用。   自治县发挥外来干部职工的作用,并积极引进各种专业人才,为自治县的社会主 义建设服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业务技术培 训,有计划地选送各民族干部职工和科学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深造。   第四十七条 自治县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隶属于上级国家机关的企业事业 单位,在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人员。在国家下达的招 收总额中,自主地确定从农村招收的比例。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补充编制内的自然减员缺额。   第四十八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对在自治县 工作的干部、职工实行地区性优待;对长期在自治县工作的干部、职工离休、退休时 待遇从优,妥善安置。具体实施办法由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章 自治县的民族关系   第四十九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提倡各民族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要增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之间、各少 数民族内部之间的团结。   第五十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各民族的特殊问题时,必须和他们的代表 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   第五十一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要照顾自治县内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帮助他们发 展经济文化事业。   第五十二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提倡和鼓励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并积极学 习普通话。   第五十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互相通婚的自由,对未成年子女 的族别,由父母双方商定,子女成年后的族别自主选定。选定后,经有关部门确认, 不得任意改变。   登记结婚后,男方可以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地位平等,受法律保护。   第五十四条 每年12月30日是自治县成立纪念日。   自治县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应当受到尊重。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经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 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按照本条例制定必要的实施办法。   本条例的修改应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批准。   本条例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

会员登录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010-8368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