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网站首页
最新法规
最新信息
国外财税
财会辅导
税收优惠
政策解读
税种专题
税收筹划
纳税辅导
在线咨询
税务法规
财政法规
财会法规
关税法规
地方法规
废止法规
经济法规
税收协定
涉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南省财政法规库
>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云政发[2001]45号
颁布时间:2001-03-12
2001年3月12日 云政发[2001]45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九五”期间,我省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结构调整取得初 步成效。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697亿元,比1995年增长48.8%,年均 增长8.3%。全部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产销率达98.6%,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6,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工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 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总投资525亿元,比“八 五”期间增长82.3%。在基本完成烟草工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并巩固和加强其支 柱产业地位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有色金属(钢铁)、磷化工、电力、机电、食品、 医药、建材7个重点产业的投入,使这些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实力明显增强。 2000年,我省烟草工业实现利税340亿元,“九五”期间累计实现利税 1823亿元,比“八五”期间增加703亿元,增幅为63%;十种有色金属产量 75万吨,比1995年增加34万吨,年均增长13%;钢产量189万吨,增加 49万吨,年均增长6.2%;化肥产量197万吨,增加76万吨,年均增长 10.2%;发电量317亿千瓦时,增加8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8%;机电 工业产值78亿元,年均平稳增长;食糖产量152万吨,增加58万吨,年均增长 10.1%;水泥产量1643万吨,增加646万吨,年均增长10.5%。“九 五”期间,上述8个重点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工业增 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7%。 在“九五”期间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省工业仍然存在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 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国有 经济战线过长,国有资本仍然占很大的比例;企业组织结构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多数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低,多数产业没有形成有效合 理的企业群体结构;支柱产业单一,工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工业产品主 要出自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缓慢,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我省工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为确保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围 绕“十五”期间巩固和发展我省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以磷化 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产业、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的战略目标,特对工业结构调 整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 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化进程。 总体目标:“十五”期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保持98%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保持全国领先,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控制在30%以下,非公有制经济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 产值的35%以上。 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改造,促进国有资本退出 竞争性行业,扩大国外和民间投资的领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工业经济的 活力。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在重点产业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体精干,在 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实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快技术进步。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烟草及配套、有色金属(钢铁)、磷化工、电力、机电、 医药、食品、建材8个重点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开发能力有较大提高, 一批优势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 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决策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步伐。通过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依法破产、淘 汰关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核销破产企业债务等手段,拓宽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的 通道。 三、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十五”期间,我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烟草及配套、有色金属(钢铁)、 磷化工、电力、机电、医药、食品、建材8个重点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上述8个重 点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到“十五”末期力争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除 烟草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总产值占65%以上。 (一)烟草及配套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挑战,烟草产业要通过外引内联,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积极寻求与国外知名的 大型烟草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要加快烟草工业的整体技术进步,重 点引进关键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辅料进口替代产品开发,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巩固和加强烟草支柱产业地位。到2005年,力争烟草工业产值和利税分别达到 400亿元和350亿元左右,卷烟销售争取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 (二)有色金属(钢铁) 有色金属工业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进步,搞好精深加工。发挥资源优 势,依托现有企业,重点发展铅锌,积极发展铝,稳步发展铜,深度发展锡,加快发 展稀贵金属,优化钢材产品结构。 到2005年,全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0万吨,其中,锌32万吨,铅 20万吨,铜25万吨,铝30万吨,锡4万吨,把我省建成中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生 产基地。铅锌:争取将兰坪铅锌矿年产20 万吨锌项目和会泽铅锌矿深部资源开发 项目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将省冶金集团6万吨粗铅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改计划, 加快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步伐,增强铅锌两大产品市场竞争力。锡: 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合理开发锡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改造矿山采、选、冶工艺,强化深加工技术开发,改进冶炼工艺和深加工技术,形成 深加工系列产品,重点支持云南锡业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深加工技术改造步伐。 铜:加快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节能增产, 改善环境,增加深加工产品,提高效益。铝:重点支持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后续技 改等一批重点项目,围绕节能增产、改善环境,淘汰自焙槽,采用大型预焙工艺,加 快技术进步,发展深加工产品,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依法规范矿山资源开发,要采 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采选工业,同时搞好环保治理整顿,坚决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 重的小矿山、小冶炼厂。 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围绕把昆钢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联 合企业为主要目标,重点支持昆钢板带技改工程、大型焦炉等一系列技改项目。到 2005年,实现产钢230万吨,钢材210万吨,其中板材80万吨以上,产值 6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的总体目标。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扭亏 无望的小钢铁企业要坚决有序地退出市场。 (三)磷化工 充分发挥我省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和湿法商品磷酸,开发精细磷 化工系列产品。到2005年,磷化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利税24亿元,出口4 亿美元;主要产品高浓度磷复肥产量达200万吨,湿法磷酸170万吨,饲料磷酸 氢钙和精细磷化工产品各20万吨,把我省建成中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基地。 “十五”期间,要运用增量投入与现有存量资产重组调整相结合的手段,建设昆 明、红河、宣威等重点磷复肥生产基地,完成云南磷肥厂、云峰化学工业公司、红河 磷肥有限公司及云南磷肥工业公司等一批磷铵、磷酸重点技改工程的建设与投产;完 成云天化(集团)合成氨、尿素装置节能降耗的重点技改工程,加快实施重点氮肥企 业的配套技改项目;加快用于食品及饲料的各类磷酸盐、磷化物和有机磷的产品开发。 (四)电力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坚持优 先发展具有年调节能力的水电、适当发展大容量坑口火电、加快电网建设的方针,积 极探索研究完善矿电结合机制,为我省工农业生产提供强大而经济的能源并向省外送 电。“十五”期间开工一批水电站,同时对火电厂进行结构调整,实施火电机组“以 大代小”改造,加强锅炉脱硫装置技改,加快“云电东送”步伐。力争到2005年, 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1100万千瓦,其中水电达到7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 480亿千瓦时,实现工业产值130亿元,向华南输电160万千瓦以上。 (五)机电 机械工业要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外引内联,加快组织结构调整,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重点发展我省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大型精密加 工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机床产品,扩大出口;加快发展铁路牵引变压器、电 力电子设备、特种电缆、特种电机等电工产品;重点发展轻型车用柴油发动机等汽车 配套产品;围绕我省烟草配套产业以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生产 物流自动化系统、制丝设备、高速卷接机、烟机零配件等烟草配套产品以及园艺设备、 制糖设备、环保设备等。电子工业要重点发展金融电子装备系列产品、硅太阳能电池 系列产品、多晶硅及电子材料、软件产品等。到2005年,力争我省机电工业实现 产值120亿元,出口3亿美元。 (六)医药 “十五”期间要尽快做大做强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 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着重发展〖HJ?2〗我省以天然药物为主 的现代医药产业,重点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和优势产品;加快 发展药用生物工程、新药筛选、新菌种培育、天然药物生产、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与 应用等;加快开发三七系列、白药系列、天麻系列等产品;提高灯盏花、蒿甲醚、螺 旋藻等系列成药的市场占有率,开发生化药和地方民族药等。同时完成一批重点企业 的GMP改造。力争到2005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 (七)食品 进一步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与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技术 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步伐。改造的重点是糖与茶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的重点是食 品资源的深加工,增加新型营养、保健和方便食品品种。对现有糖厂逐步实行集团化 改组调整,分散进行粗加工,集中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全省蔗糖年产量保持在 150万吨以上,保持全国第二位;通过调结构、精加工,扩大滇茶在国内外市场的 占有率;加快发展鲜奶等系列乳制品,努力提高其它畜产食品的质量;积极开发浓缩 蔬菜汁和果汁。力争到2005年,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 (八)建材 建材工业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开发适应现代城乡发展需要的新型、 轻型、柔性多功能材料。水泥工业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工艺,重点支持日产 1000-4000吨采用窑外分解技术的改造项目,同时淘汰污染严重、能耗高、 质量低劣的立窑工艺;玻璃工业重点发展深加工系列产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型、轻 质、多功能墙材和装饰材,充分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空心砖、陶粒、石膏刨花板等建筑 材料;开发系列装饰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增加新品种。力争到2005年,全省建 材工业产值达100亿元。 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采取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突出主 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精减富余人员等措施,集中力量在烟草、 有色、磷化工等优势产业中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要从竞争性、非关键性行业和企业中 尽快有序退出,积极鼓励非国有企业以投资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 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现有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大力推行投资 主体多元化,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投资和发展空间。重点扶持一批管理规范、效 益好的个体私营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工业结构调整。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股份制 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积极探索国 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引入期股、 期权制度,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要围绕企业决策管理、财务 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中小企业要加快改革、改造,向 “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品种,鼓励中小企业以产品、 技术等与大企业、大集团联合,为其配套,共同发展。 (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联合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步 形成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新产品设计制造的创新体系;重点推进省认定的技术中心企业 和加工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快建立政府引导、社 会参与、企业支撑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和激励机制。 (五)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 和商业银行的联系,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技术进步。打破所 有制限制,加大技改贴息力度,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向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 点领域,同时要用好用足技改项目进口设备减免关税、采用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等优 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改步伐。有关部门要做好规划,简化审批,配合企业强化项 目前期工作,加大前期投入,增加项目储备,定期向国内外有关咨询机构和银行推荐 项目,确保我省技改投资快速稳定增长。 (六)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依据《破产法》以及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 银行剥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对破产企业不良贷款予以核销等有关政策, 加大劣势企业破产力度。特别是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质量低劣、长期亏损的企业 要依法坚决关停破产,退出市场。 (七)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产结构重组。加快培育和建立规范的企业产权交易 市场,简化和规范产权交易过程。交易资产价值由社会中介机构评估,交易价格由市 场决定。 附:云南省“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第一批)(略) (3)
上一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民办非企业单位复查登记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1年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2001年云南省省级政府采购目录》的通知
会员登录
注册卫税科技账号
丨
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密码,并填入新密码。如需帮助,
请致电:
010-83687379
)